第149章 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坚持与理想
作者:家奴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最新章节     
    351、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坚持与理想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便派人来邀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一位贤者,他所讽刺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现在他长时间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我们这些大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孔子的心意。如今楚国是一个大国,派人来邀请孔子。孔子如果被楚国起用,那我们这些在陈国和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一起派兵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一行无法行动,断粮了。随从的弟子们饿病了,无法站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诵诗书,弹琴唱歌不停歇。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陷入困境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会胡作非为。”
    子贡也变了脸色。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个博学而且能牢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所有知识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悦,便把子路召来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带着我在荒野里跑’。我的理想难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子路说:“可能是我们还不够仁爱,人们不信任我们;可能是我们还不够知识渊博,人们不跟随我们。”孔子说:“有这种道理!由,假如仁者一定能被人信任,那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假如智者一定能得以实践其道,那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
    子路离开后,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赐,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带着我在荒野里跑’。我的理想难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子贡说:“老师的理想太伟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纳得了老师。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孔子说:“赐,好的农夫能种植庄稼却不能收获,好的工匠能制造精巧的东西却不能使其畅销。君子能修明自己的学说,制定法度,治理得当,却不能保证被接受。现在你不去修明你自己的学说,却寻求被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子贡离开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带着我在荒野里跑’。我的理想难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颜回说:“老师的理想太伟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纳。尽管如此,老师推广并实践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害处呢?不被容纳之后才能看出谁是君子!学说如果不被修明,那是我的耻辱。学说已经大大地被修明却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害处呢?不被容纳之后才能看出谁是君子!”孔子高兴地笑了,说:“说得好啊,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愿做你的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去楚国。楚昭王兴兵迎接孔子,孔子一行才得以脱险。
    楚昭王准备把书社地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说:“大王有像子贡那样的人才吗?”楚王说:“没有。”“大王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吗?”楚王说:“没有。”“大王有像子路那样的人才吗?”楚王说:“没有。”“大王有像宰予那样的人才吗?”楚王说:“没有。”并且说:“再说楚国的祖先被封于周,称为子男,封地只有五十里。现在孔丘重申三皇五帝的法令,阐明周公、召公的事业,大王如果用了他,那楚国怎么能世世代代拥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周文王在丰京,周武王在镐京,不过百里之君最终统治了天下。现在孔丘如果得到土地,有贤弟子辅佐,这对楚国不是福气。”楚昭王于是打消了封地的念头。那一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读完这段关于孔子在蔡国三年生活的故事,令人深受启发。孔子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让我们感到震撼。
    面对困境,孔子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讲诵诗书,弹琴唱歌,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知识的热爱。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的对话,更是深入探讨了君子的品质和困境中的应对之道。孔子用他的智慧和胸怀,教导弟子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定,如何用知识去应对世界。
    孔子的理想是伟大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学说去改变世界,去影响人们。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理想在当时无法被接受。但是,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地推广和实践他的学说。这种坚持和勇气,让我们深感敬佩。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智慧。他知道自己的学说在当时无法被接受,所以他没有固执地去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选择了退一步,保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智慧和胸怀,让我们感到惊叹。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坚韧,以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们相信,这种精神和品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352、逆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坚持与影响
    楚国狂人接舆一边唱歌一边经过孔子,说:“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无法挽回啊,未来的还来得及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但接舆快速走开,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
    于是孔子从楚国回到卫国。那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即位后的第六年。
    第二年,吴国和鲁国在缯地会盟,吴国要求鲁国提供一百牢的牲畜。太宰嚭召唤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前去,才得以解决。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那时,卫国的国君辄的父亲不能即位,流亡在外,其他诸侯多次推让。孔子的许多弟子在卫国做官,卫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治理国家。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里开始?”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吗?您真是太迂腐了!为什么要这么正名分呢?”孔子说:“你真是个粗人!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无法兴起;礼乐无法兴起,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如何行动了。君子一定要有正当的名分,说话一定要能实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会马虎了事。”
    第二年,厓有作为季氏的将领,与齐国在郎地作战,取得了胜利。季康子问:“你对于军事,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厓有回答说:“我是向孔子学的。”季康子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他的名声传播得很广;他的教诲普及到百姓中,连鬼神都没有异议。像他这样追求正道的人,即使有千个社稷,也不会为自己谋取私利。”康子说:“我想召他来,可以吗?”回答说:“想召他来,就不要让小人妨碍他,就可以了。”而卫国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向孔子请教策略。孔子推辞说不知道,退下后让人驾车离开,说:“鸟可以选择树木,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文子坚决挽留。正逢季康子驱逐公华、公宾、公林,用礼物迎接孔子,孔子于是回到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鲁国。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事的关键在于选拔贤臣。”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邪恶的人,那么邪恶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康子担忧盗窃问题,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图,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偷窃。”然而鲁国最终没有任用孔子,孔子也没有寻求官职。
    在孔子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被废弃,诗书残缺不全。孔子追溯三代的礼制,整理书籍,上溯到唐尧、虞舜时期,下至秦缪公,编撰了历史。他说:“我能说出夏代的礼制,但杞国不足以证实;我能说出殷代的礼制,但宋国不足以证实。如果足够,我就能证实了。”观察殷商两代礼制的增减,他说:“后代即使过了百代也能知道,因为礼制的规定是一文一质的。周朝借鉴了二代,礼制是多么丰富啊。我要遵循周朝的礼制。”因此,书籍和礼记都源自孔子。
    读完这段关于孔子在楚国和卫国的故事,让人深受启发。孔子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让人感到震撼。
    面对楚国狂人的讽刺和质疑,孔子并没有生气或失望,而是保持了君子的风度,试图与他交流。这种宽容和理性的态度,让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
    孔子回到卫国后,他的弟子们在卫国做官,他本人也被卫国的国君期待治理国家。但是,孔子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提出了“正名分”的理念。他认为,只有名分正当,才能言辞顺当,事情才能得以完成,礼乐才能得以兴起,刑罚才能得当,百姓才能知道如何行动。这种重视名分和秩序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不仅限于卫国,他的弟子厓有在鲁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也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影响力和实用性。孔子被季康子迎接回鲁国,显示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在孔子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被废弃,诗书残缺不全。孔子通过追溯三代的礼制,整理书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坚持正道,不追求私利,以传承和弘扬礼制为己任。这种坚持和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深刻认识到孔子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坚持,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个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