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我知道你冤枉
作者:星辰晚   在下崇祯最新章节     
    “我冤枉!”
    “我知道你冤枉。”
    “大人,既然您知道我是冤枉的,那您怎么还抓我?”
    “废话,我不冤枉你,怎么抓你。”
    这是浙江按察使司的一位官员,和金华府的一位富户的谈话。
    浙江许都谋反一案,上报到了朝廷,刑部尚书倪元璐一看这个案子,并没有给出什么意见,而是将案子交由了刑部治安司侍郎孟兆祥处理。
    许都谋反一案,发生在浙江,而刑部尚书倪元璐,是浙江人,而且案发地金华府,就挨着倪元璐的老家绍兴府,谋反的案子,向来是牵连甚多,备不住就有可能牵涉到他倪元璐的亲戚朋友,为了避嫌,倪元璐就将这个案子交给了治安司侍郎孟兆祥处理。
    孟兆祥和倪元璐是同年,都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两个人的关系处的还不错,孟兆祥也是明白倪元璐的难处,所以没有推辞,就接下了这个案子。
    可是,孟兆祥虽然接下了这个案子,但是最终的处理,他说了不算,因为这个案子还报了皇帝那里,最终怎么处置,还得由皇帝说了算。
    朱由检看到这个案子时,正在处理别的事情,也就没怎么上心。
    关于许都谋反一案,在明末的历史上看,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明末引人注目的反贼,那都是李自成、张献忠那样的人物,许都和他们比起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况且在历史上,许都造反,虽然起初声势浩大,但也仅限于此,根本就没成气候,很快就被明军打的节节败退,武力平定了。
    对此,朱由检便下了指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按照大明律处置即可,但是,不能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浙江锦衣卫在旁监督。
    浙江巡抚冯铨接到刑部发来的公文后,心里就有了底。
    按照大明律,实际上也不用按照大明律,往前倒,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
    不过,在这一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不能影响百姓正常生活。
    百姓,哪的百姓啊?
    是浙江的?是四川的?是陕西的?是吕宋的?还是南洋的?
    冯铨在天启朝就是内阁大学士,这点领悟能力还是有的,话里话外的不就是说,不能耽误浙江的移民工作吗。
    于是乎,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跟着许都造反的有那么老些人呢,他们的九族里,不愁找不到富户。
    不过,虽然是借着罪名,向南洋迁移富户,但冯铨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他借故迁移的这些富户中,有家里几百亩田地的小地主,也有数千亩田地的大地主,也有富商和相对殷实的买卖人。
    三千富户,不能光可着家里只有几百亩田地的小地主来,不然,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冯铨此举,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尤以浙江巡按御史左光先为最。
    左光先,是东林六君子之中左光斗的亲弟弟。
    不过,左光先不满归不满,但是他却没什么办法。
    浙江巡抚冯铨,手里攥着呢大明律问左光先,“谋逆,是不是该诛九族?”
    “本官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诛首恶及其骨干党羽,其余人,则发配南洋。大理寺也赞同本官的处置方案,也是这么判决的。”
    “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的?难不成非得把这些人全杀了,你左按院才满意?”
    一番话下来,把左光先问的哑口无言。他总不能说把人全杀了吧,他也只能说,不宜株连太广。
    可是冯铨又问了,“不宜株连太广,难不成还要留下来这些人,等他们将来再起兵造反,为许都报仇吗?”
    冯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问的左光先说不出话来了。
    至于浙闽总督范景文,由于总督驻地在福州府,不在浙江,他对于此事,不闻不问。
    而迁移富户到南洋,只是在浙江实行,其他省份虽然也有移民指标,但却并没有迁移富户的指标。
    朱由检在浙江实行迁移富户,就是想在江南看一看能不能撕开一个口子。
    很显然,难度很大。
    这还不是最富庶的江苏呢,而且若不是碰上了许都谋反一案,恐怕真的就难以实行。
    就算是实行了,估计迁移的也不过是一些小地主之类的,根本就起不到抑制地方豪强的作用。
    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能力。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下令迁移江南的富户至京师、凤阳等地,把这些人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了起来。
    这一举措,也有效的抑制地方豪强的势力,巩固了大明朝的统治。
    朱由检最初借移民之机,也有此意,这才选择在浙江移民三千富户,试试水,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应,效果很不理想。
    不过,令朱由检烦心的事,还不止于此。
    就在浙江的奏疏摆到朱由检的书案上时,朱由检正在召见一个人,此人名为谈以训。
    谈以训是此人的本名,但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相对于他的本名,更为人所熟知,这个名字就是谈迁。
    谈迁,原名谈以训,明朝灭亡后改名迁,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
    谈迁编写了一部巨作,名为国榷。
    谈迁本人生活于明末清初那个特殊的时代,国榷则最终成书于顺治年间。
    顺治年间,清朝并未坐稳天下,此时也还没有文字狱,国榷虽然编着完成,但并没有发行,因此也很幸运的躲过了清朝大规模的文字狱,以及乾隆时期借编写四库全书为由焚毁天下书籍的厄运。
    因此,国榷中记载的明朝历史,相对而言,真实程度还是可以保证的。
    朱由检是知道谈迁这个人的,再加上现如今大明对外作战,节节顺利,武功是有了,所以在文治上呢,也需要有一定的作为。
    于是朱由检便把谈迁找来,让他在国史馆中担任编修,并拨给他经费,准他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依据原始底稿,重新编写国榷。
    写书,是很费钱的,谈迁家境一般,再加上是皇帝亲自召见,给予经费,准他查阅相关资料,谈迁也就遵旨了。
    谈迁刚一走,浙江的奏疏就来了,浙江的事刚处理完,兵部尚书兼军令总长陈奇瑜拿着一封加急军报来了。
    交趾都司出事了,安南人大举作乱,安南总兵清平伯吴遵周战死。
    为了平定交趾都司可能发生的叛乱,朱由检在交趾设置了有三大总兵,一个是平定占城国后,设置的占城总兵,占城也并入了交趾都司。
    另外两人,则是以清化府为界,以北为交趾总兵,以南为安南总兵。
    三总兵中,安南总兵,占城总兵,归交趾总兵节制,以确保军令统一。
    朱由检对于交趾都司的叛乱,早有预料,毕竟安南脱离中原王朝数百年之久,早就有了自己的国家意识,头十年,肯定是反叛不断。
    只要熬过这十年,把那些自绝于天下之人,全部剔除后,就会好很多了。
    “清平伯吴遵周,追封清平侯,其身后事,按例执行、抚恤。”
    “把安定伯侯良柱调到交趾都司,担任安南总兵,归交趾总兵乐城伯金日观节制。”
    “对了,安定伯侯良柱之前是四川总兵,现任四川总兵,是平西伯吴三桂吧。”
    陈奇瑜躬身道:“回禀陛下,现任四川总兵正是平西伯。”
    不对,陈奇瑜的心里越发的感觉不对,明明是安南的事,怎么又又扯到四川去了。
    忽然间,陈奇瑜就想明白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四川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