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解剖事业
作者:哟吼吼吼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最新章节     
    解剖的意义就是辨证医书中的错漏,而董宿的背书,使其更具权威性。
    毕竟在世人眼中,圣人不通医术,最多就是个背锅侠。
    一场解剖,各取所需。
    李言闻知道圣人驾临医学院之后,便马不停蹄跑了回来。
    想必,圣人是因为解剖而来,毕竟人命关天。
    当他来到值班房时,朱祁钰和董宿已经聊的差不多了。
    听到李言闻求见,朱祁钰便让人将其领了进来。
    李言闻现在可是有功德之人,救死扶伤可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学生拜见陛下,陛下圣体金安。”
    见到朱祁钰,李言闻以学生的身份行礼。
    “免礼。”
    朱祁钰扬起嘴角笑道:“紧张了?”
    闻言,李言闻抿了抿嘴,随后恭敬道:“是。”
    提出解剖的想法,在没有见到圣人之前,李言闻最多是顾虑,而现在,心里倒是紧张了些。
    “救死扶伤乃是好事,莫要听人多言,你们做得事,百姓迟早会理解,这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
    朱祁钰开口道:“至于文人的口诛笔伐,若是读圣贤书能治病救人,那他们便有理,可若是惧其言语,那就是因噎废食了。”
    文人的笔,杀人的刀,但是这把刀要有用,需要大环境。
    实用主义是大明如今的大环境,不然心学也不会兴起,只是那位开启者还没出现罢了。
    华夏对于亵渎尸体的刑罚,很重,但那是和伤害罪还有挖人祖坟挂钩的。
    法律的规定是有适用范围的,死囚被剥夺了一切权利,自然不在其中。
    不然历代也不会出现关于解剖的医术着作。
    可是,这项工作毕竟不体面,与医者仁术不合,有悖于公序良俗。
    教人于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不了解人体,又怎么对症下药?
    李言闻对于圣人的话语很是感动,他不曾想过,一封书信,竟然让圣人亲至。
    “学生定当不畏人言,不忘本心。”
    双膝弯曲下跪,李言闻对着朱祁钰磕头说道。
    “不用如此重礼,这事,朕占了便宜。”
    朱祁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亲手将李言闻扶起来,继续道:“往后医学史上,这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宿不知道,为何圣人有着如此的底气。
    历代除了那奇怪的王莽,就没有帝皇会为医学解剖站台,可就算是王莽,解剖的是政敌,有泄愤的嫌疑。
    当今圣人,可不需要这么做。
    李言闻感激是必须的,有圣人站台,至少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
    “学生,学生…”
    李言闻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了,支支吾吾的,就感觉到自己的肩膀被拍了拍。
    抬头看到了圣人鼓励的目光,感觉就跟慈祥的老父亲拿着几亿的资金扶持自己创业一样,那底气就腾腾地往上涨。
    “对了,朕来,可是要问问,你那青霉素当真制成了?”
    朱祁钰可不在乎什么言可杀人,毕竟论杀人,刀枪更有效直接一些。
    闻言,李言闻擦了擦眼角,随后挺胸说道:“回陛下,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制出了些,但量很少,给小鼠试而不死,方才想要更进一步。”
    听着李言闻的描述,朱祁钰不断点着头。
    “若是做人体试验,最好还是用注射的好。”
    李言闻制出来的,是青霉素溶液,用注射的方法比较直观。
    能够代替注射器东西有很多,比如鱼刺,比如鸟骨。
    但是要大规模使用,最好还是可以工业化的东西,但试验就另说了。
    恰好李言闻要求解剖试验,那么不如将这些也说一样,给医生一些方向,或许就能少解剖一些人。
    董宿和李言闻听得津津有味,心中更是升起了一丝迫不及待的感觉。
    说完之后,朱祁钰走回书桌,拿起茶碗润了润喉,开口道:“解剖的时候,要明亮,不要阴恻恻的,你们做得是进步的事业,不是阴沟里的老鼠。”
    “遵命,陛下!”
    两人躬身回道。
    朱祁钰也算是站完台了,反正现在不缺死囚。
    山东和湖广送来的,就足够医学院用了。
    恭送圣人离开医学院后,董宿立刻组织起了医师,将解剖试验提上了日程,采用自愿原则,不愿参与的医师,可以直接退出。
    圣人给予的信心,让董宿能感觉到,解剖对于医学有着非凡的意义,浓墨重彩的一笔,怎能少得了自己。
    医学的圈子很小,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纯的耳中。
    相比董宿,刘纯的心更狠,不然也不会在南京用那么多死囚做药理实验。
    于是乎,刘纯立马找到了董宿,想要参与进来。
    刘纯是十分有能力的御医,对于解剖,其看法和华佗差不多。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曹操斩华佗是医学界巨大的损失,若是华佗能够实施手术,那么华夏医学将得到飞跃的发展。
    遗憾终归是遗憾,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圣人都驾临过医学院了,刘纯又怎能不知道圣人的支持。
    就算是分一杯羹也好,刘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对于刘纯的参与,董宿自然不会反对,能够参与进来的医学大家是越多越好,抱团取暖可以减轻圣人一些压力不是?
    在太医院和医学院联合准备工作的时候,石亨正如火如荼开展他的军港大业。
    山东接连不断的抄家,让石亨有了不菲的启动资金。
    有了钱,石亨可没想着享受。
    在大同的时候,他甚至会帮知府完成税收业绩,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没人比得过石亨。
    就备倭城那些破烂船只,哪比得上福船来得厉害。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石亨知道,他的未来可能是星辰大海,为此,军港的营造必须提上日程。
    与山东富贵阶层的动荡相比,备倭城扩招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石亨手上的资金,名义上是从军需库调拨下放的,程序上,石亨可不敢耍小聪明,那可是会死人的。
    看着已经开始动工的港口,石亨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带着舰队抢劫海盗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