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筛选下乡地点
作者:秦喵喵喵   穿书七零:炮灰女配带飞签到系统最新章节     
    说是看着安排,李姑母也没直接做主。
    她等叶容蓁落座,直接摊开资料,对照着把情况解释的很清楚。
    “现在插场知青的安置费比插队知青的高,也能领工资,身边多是年轻人,只是劳动任务也重,不怎么缺卫生员,容蓁有觉悟,可以去更缺卫生员的地方插队。”
    李姑母看容蓁没有异议,把插场相关的资料放一边,开始讲下面的。
    “老区是大多数知青向往的地方,革命精神高涨,咱们这边再往南,粮食一年两熟,不用担心饿肚子,西南知青主要负责橡胶这种经济作物,工分比较值钱。”
    “南部沿海呢?”李卫红好奇询问:“那边比较温暖,可能适合养身体。”
    “那边是暖和,只是闽省的情况你清楚,海军比较多,不适合柔弱的小姑娘,”李姑母喝了口侄女冲的红糖水,甜滋滋的,异常欣慰。
    高兴之下,李姑母做事更妥帖了。
    她取出南部沿海的资料,给人看了看自己写的备注:“粤省更不行,那边离香江、澳城近,能通一些消息,搞得人没心思建设,一门心思练游泳,等到晚上,成群结队的人偷着游过去,可惜大部分都留在了水里。”
    李卫红倒抽一口凉气:“都这样了他们还要跑?”
    李姑母有些唏嘘,“谁说不是呢,咱们容蓁不适合去那里养身体。”
    她没往细处说,不是怕容蓁偷渡,而是有些话不适合小姑娘听,那些人里,有的连家都不要了,怎么会讲道德?
    叶容蓁轻抚胸口,敬佩地看着她,“要不是您说,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道道呢。”
    李姑母得意挑眉,拍了拍手中的资料,“嗨呀,主要是提前准备过。”
    “等等,”李卫红打断她的话,凑过去看着那份资料,“姑母,你还没说这儿呢,听说东北比较抢手。”
    这个年代的东北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比较高,而开垦北大荒,将其变成北大仓,是无数复员官兵、知青的奋斗目标。
    “那边的粮食一年一熟,不过地广人稀,也能吃饱饭,”李姑母有些犹豫:“那边的冬天又冷又长,不适合养身体。”
    “适合啊,”李卫红当即拍掌:“怎么不适合,容蓁有生活费,会医术,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冬天时间长,不用上工,能休息好几个月。”
    她越说越兴奋,拍掌道:“再没比这里更适合的地方了!”
    听她这么一说,李姑母也觉得合适,只是:“冬天时间长不代表不用上工,开荒、修渠、挖水库,样样都是活。”
    “李姑母,咱这儿都是自己人,您有什么建议就直说,”叶容蓁苦笑:“我这没出过杭市,也没人商量,能从您这儿得到建议已经是运气好了。”
    可不就是运气好,街道办里哪个人会讲的这么详细?
    李姑母心中得意,清了清嗓子:“现在去插队,不管是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都要从年初干到年尾。”
    “你也别怕,去东北插队好的一点是,粮食一年一熟,必须参加劳动的时间就那几个月,那边地广人稀,知青去那里不会占用队员的粮食,和大队的关系没那么紧张。”
    李姑母见容蓁乖巧又认真,越说越兴奋,横向分析,竖向对比,把她所知道的东北三省近期的知青安置点的优劣之处说了个遍。
    她很有天赋,说起话来眉飞色舞,谈到激动之处,忍不住挥舞胳膊,提起那些意外,又会精神萎靡,连连叹息,带得李卫红跟着擦眼泪。
    叶容蓁作为当事人,早已退居二线,记录信息之余,帮忙端茶倒水,递糖送纸,时不时再说几句话。
    ──“真的吗?”
    ──“太可怕了!”
    ──“您懂得真多!”
    ──“我听您的!”
    然后用真诚感激的小眼神儿看向李姑母和李卫红,让两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整个过程必须时时小心,刻刻谨慎。
    不然暖壶内胆爆炸会影响她们的情绪,钢笔疯狂出水会污染笔记、突然不出水会耽误记录,平地摔、脚滑、鸟类突袭……会影响自己状态。
    喝过三轮茶,李姑母结束关于知青下乡注意事项、安置地优劣分析、与大队成员相处等讲座,看着脸颊红扑扑的侄女,深吸一口气,怀疑自己是干嘛来的。
    然而一扭头,瞧见坐在另一边,态度诚恳、眼神真诚、服务贴心的叶容蓁,顿觉心中舒畅。
    她还认真的做了笔记!
    叶容蓁表情真挚,诚恳地说:“您讲的太好了,认真细致,贴近生活,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样贴心的教导,不能只有我一个人享受,如果您同意,我整理一下给您送去,看能不能发表出来,让更多像我这样的知识青年有机会接受您的指导。”
    什么是服务社会的好同志?
    什么是觉悟高的知识青年?
    这就是啊!
    喉咙肿痛算什么?
    声音沙哑算什么?
    我还能讲一天!
    李卫红连忙拦住:“姑母,筛出来了三个地方,咱得赶紧帮容蓁选一下,我还得回去上班呢。”
    李姑母:“那你先──”
    “打住,不行,”李卫红斗志昂扬:“红军长征两万五,我不能倒在最后一步!”
    李姑母遗憾地砸吧砸吧嘴,看向容蓁的笔记,这三个地方实在不好选呐。
    辽省鞍市的千山公社和长青公社,离县城近,生活便利,工分值钱,吉省清河公社是第一次接收杭市知青,听说很不错。
    “您看这里行不行?”叶容蓁指着笔记中记录最少的地方,“您说这里有推荐过几位知青上工农兵大学,想来大队做主的人会比较开明,万一我扛不住,也能请假休息几天。”
    经过李姑母的讲解,叶容蓁对知青下乡还算了解。
    目前为止,知识青年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万,但清河公社只接收过三批知青,显然不是上面没安排,而是这里拒绝了。
    在这个时期敢拒接知青并且成功的大队是极少数,主事人有能力也有想法,肯定能接受自己的小特殊,比如──不上工。
    这是她没想办法留城的原因之一,短期尝鲜还好,她不想一直工作。
    叶容蓁不怕这里是贼窝,不说下乡时她的武力值会提升到什么程度,这里接收知青的时间点就很微妙。
    1965年、1968年、1970年。
    1965年暴风雨刚起,敏锐的人已经有所准备,1968年大规模上山下乡,无法抵挡,1970年工农兵大学开始招生,方式是推荐选拔。
    清河大队只在这三年接收过插队知青,看起来上面有人,消息很灵通的样子。
    李姑母不知道她的观点,以为她是不想和知道容家的人去一个地方。
    相比另外两地,这里只接收两个杭市知青,离其他有杭市知青的地方最近也隔着一个公社,不会打破她的平静。
    问题是另一个由警卫员带着报名的人……
    李姑母打量了一下容蓁,见她背脊挺直,又不缺钱财,绝对不会因为人的身份家世就倒追人,本身长得清丽绝俗,不至于看到脸就忘了北。
    而那个人和军区关系匪浅,不会觊觎出过烈士、有现役军人的容家,双方都比较安全,顿时放心了:“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再没比这儿更合适的了。”
    两人心思各异,相视一笑,奇妙地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