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我选曹操,当世之杰【求追读求票】
作者:老告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最新章节     
    夕阳裹挟着金灿灿的余晖,从天际洒落。
    曹操回府,人马归宅。
    他的亲卫队伍,共十八个人。
    然而一行人进入曹府后,亲卫的队伍,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十九人。
    有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了亲军队伍,诡异的是其出现的波澜不惊,手段高明。
    曹操,萧项似乎并没发现,回府的队伍里多了个人。
    其他侍卫回来后各自散开,返回住处。
    只萧项带着四个近随,穿亭过舍,跟曹操回到内院。
    暗中潜入的人也悄然尾随。
    那头幼虎,听到曹操的脚步声,晃晃悠悠的想从窝里出来,迎接曹操。
    曹操信手将它抄起来,大步来到书房,在主位入座,随手撸虎。
    小虎崽惬意的眯着眼,胖乎乎的身体蛄蛹了两下,调整位置,趴在曹操怀里,很享受。
    门口,萧项回头,看向那个尾随在他们后方的诡异身影:“荀宫令,公子已在书房等候。”
    多出来的人竟是荀彧。
    “什么时候发现我的?”
    “我闲暇时修习过小说家一脉,通过预先书写曹府内的情景,还有你们的侍卫队伍,可以代入你们当中,对你们形成不易察觉的影响,忽略我的存在。
    原以为能骗过你们。”
    小说家起自春秋,是诸子百家之一。
    “荀宫令小瞧我们了,若府内能轻易进来,公子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萧项不苟言笑,做了个请的手势。
    荀彧颇感无趣。
    董卓随时可能大军压境,洛阳,乃至整個天下或将面临变局,他其实是想缓解下情绪,找些平日不为的事来做。
    这是他的习惯,能帮他放松下来。
    想不到早被人发现了。
    荀彧进入书房:“我刚从丁原那边回来,此人还算知道大义。”
    曹操笑:“但不多,更多是为了私利。”
    丁原曾听从大将军何进的安排,为了对付宦官势力能师出有名,假扮盗贼纵火,烧死百姓多人。
    这种人能有多少大义?
    荀彧看了眼曹操,惊诧于他的洞悉人心。
    “对付董卓的策略,丁原选了哪个?”
    荀彧苦笑:“第三个,就像你说的,有大义,但不多。”
    “他担心我们利用他,觉得第一个和第二个太危险,牵扯过大。最后才决定选第三个。”
    所谓三个对付董卓的策略,第一个是直接出兵破杀董卓。
    联合丁原的兵马,再次冲击董卓在城郊驻军三千的营地。
    到时由吕布,张辽,丁原全力出手,杀董卓的可能显然不小。
    这计划一旦成功,取董卓性命,关系有多重大,将有多少人因此受益,只有曹操知道,将彻底改变历史走向。
    这一策是曹操决定掀桌子的杀局。
    可惜,丁原没这个胆子。
    真要私自兴兵,弄死董卓,在洛阳城郊,万众瞩目,和造反也差不多了,他不敢。
    现在的董卓,并没有真的祸乱朝纲,天怒人怨。
    他只是露出这个迹象,包括智慧惊人的荀彧,也只看出董卓有异心。
    而当前的皇权,还残留着最后的权威。
    这种情况下,让丁原尽起精锐,袭杀并州牧董卓,他既没这个魄力,也不觉得是良策,甚至有些嗤之以鼻。
    第二个方法是让丁原调兵,往董卓来的路上,尝试阻截其后续兵马。
    不管成不成功,只要两军遭遇,对峙,就能让一些人看清董卓的真面目。
    这是釜底抽薪,当众人的目光集中在洛阳时,曹操,荀彧则在考虑其他方向,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丁原同意,至少能给董卓的谋划,带来巨大的变量。
    不过私调大军与董卓开战,和上次千余人在城外冲击董卓的假营地,完全不同。
    兵马粮饷,也不是说打就能打。
    一则未必来得及,二来调大军和董卓拼个死活,赌上一切,丁原仍选择了拒绝。
    所以荀彧去找丁原,献上三策,他选了第三个。
    剩下的唯一办法是……让董卓来洛阳,在洛阳与其斡旋交锋。
    “丁原倒是同意,董卓若真有不臣之举,他愿全力与其对抗。”
    荀彧叹了口气,“可惜了,董卓的兵马若来,朝局危矣!你之前在城门堵其入城的努力,也尽复落空。”
    “没那么严重。”
    曹操道:“董卓有野心却无治政之才,他大军来了我们仍有斡旋的余地,没那么可怕。”
    荀彧想了想,“你之前所行,不就是为了阻止董卓入洛阳?
    丁原不敢出兵,之前的谋划平白浪费了。”
    曹操乐观道:“怎么会白费,你,王允,乃至卢尚书,京兆尹盖勋,皆会与我们站在一起,大有可为。董卓为人酷厉,不得人望,蹦跶不了几天。”
    曹操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逆境操盘能力,纵观历史也是少之又少的级别。
    他打出来的胜仗,多是逆境,弱势,比如官渡之战。
    其实他一开始就知道很难在洛阳之外,解决董卓。
    主要是时间太短了。
    原身不知历史走向,他穿过来没几天,仓促行事,已做了很多。
    董卓就算来了,也无非事来应对。
    “有没有可能说动其他人,参与进来,一起行事。”荀彧道。
    “洛阳现有禁军不足两万,分散在不同将领手里,多是何大将军旧部,他一死,争权夺利,如一盘散沙,都不堪用。
    此外就是八千西园军。唯丁原有大量兵马在洛阳附近,可用,余众皆来不及。”
    曹操反复考虑过当前状况。
    实际上即便丁原同意出击,也不一定能及时阻截董卓了。
    “丁原在城内抓到那些人,审出结果没有?”
    “上百人,总有交代的。据他们供述,只知道入城后在哪汇合,具体如何行事,要在城内重聚,才有人告知。”
    荀彧:“抓到这些人,没审出太多东西,董卓可以轻易推脱。”
    “入城的郭汜,不知所踪。董卓比我们预料的要难对付,布置缜密。”
    曹操心忖董卓要没两下子,凭什么祸乱朝野,执掌朝政达两三年之久。
    就是因为董卓,各路诸侯才一起进入造反状态。
    太傅袁槐不知有什么依仗,敢对董卓如此信任,觉得能控制他听命。
    ————
    “子师,你说董卓对我隐瞒了兵马数量,想谋乱洛阳?”
    太傅袁隗的府邸。
    他看向对面的王允,失笑道:“你是猜测,还是有证据?等到现在,就为了跟我说这些?”
    王允皱眉:“不论是不是猜测,都不能毫无防备,万一生变,后果谁能承担。”
    袁隗:“若无把握,我岂会同意董卓来洛阳?”
    “我如今不是官身,无法去宫里寻你,白天的时候让人去找了你多次,伱只说让我安心在府上等待。”
    王允问:“你到底为什么信任董卓?”
    “不是信任,而是我知道他没问题,你尽可放心。”袁隗说。
    天色全黑,劝说无果的王允离开了太傅府。
    他出府后,长长的叹了口气。
    翌日。
    曹操清晨起床。
    上午去宫里见太后,出宫的时候遇到了卢植。
    卢植也对洛阳的形势,充满担忧。
    正因如此,他对曹操救回少帝刘辩,额外看重,对曹操态度亲善。
    俩人就当下的形势,交流过意见才分开。
    曹操仍去城外练兵,卢植与其分开后,被何太后召见,来到永乐宫。
    “臣卢植,见过太后!”
    何太后笑道:“尚书何必多礼,请尚书过来,是有事想听听你的意见。”
    “如今洛阳有禁军,西园军,而西园军的军权缺乏统属。两日前,曹操救回帝子,本属意让他接掌西园军,但太傅说不妨再考量考量。
    卢尚书怎么看?”
    卢植沉吟了一下,“臣与太后意见相同,曹孟德宫变那晚孤身入宫,反应之快,之勇武决断,足见其才,可为良臣,亦可为良将。朝中少有人及,堪为当世之杰。”
    何太后有些意外。
    她还没见卢植这么夸赞过一个人。
    “再加上他救回陛下的大功,理当厚赐,西园军的军权统领者,臣选曹操!”卢植说。
    何太后长吁了口气,她目前最信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