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作者:叁天打鱼   江山美人,从越王府开始最新章节     
    “儿臣遵旨!”
    秦轩朝梁帝行了个礼,随后转头看了二皇子一眼,眼神意味颇深。
    二皇子没来由的心中一慌,色厉内荏瞪眼道:“老七,父皇让你接着说,你看本宫做甚!”
    秦轩人畜无害一笑。“太子别怕,秦轩就是好久没有见到太子,十分想念,所以多看你一眼!”
    “哼!”二皇子甩了一下袖子,扭头看向一旁。
    秦轩毫不介意,大大咧咧一笑,转头对礼部尚书行了个礼道:
    “何大人,您方才说——汴梁距离边境太近,不太安全,所以建议陛下迁都南方,是吧?”
    老尚书下意识看了三皇子一眼,朝秦轩浅浅回了一礼。“不错,越王殿下,老臣是这么说的。”
    秦轩很认真地点了点头。“何大人,秦轩方才说过,我这个人说话直接,得罪之处,您这么大年纪,又是三朝元老,不要和秦轩一般见识。”
    秦轩说完,朝老尚书再次一礼。
    老尚书微微一怔,当下又还了一礼。“老臣不敢。殿下是年轻人,说话直接也是很常见的。您有话不妨直说。”
    老七这家伙刚才像条疯狗一样,大放厥词,逮谁咬谁,现在忽然变得这么斯文,什么情况?
    我得加点小心,别掉进这小子的陷阱里面!
    秦轩人畜无害一笑。“老尚书,秦轩以为,其实你的提议,很有道理。”
    “汴梁确实距离边境太近,确实应该迁往南方,而且我这次前去临安赈灾,切身感受一番,感觉南方风清水美,美女如云,确实是个好地方。”
    “甚至说,大梁如果迁都临安,老尚书您——也会被美景陶醉,变得年轻几岁,焕发第二春。”
    “呃……”礼部尚书感觉秦轩话里有话,刚想回怼,忽然想起三皇子之前的暗示,于是强压住怒气,开口道:
    “越王此言差矣,老臣提议迁都南方,并非为老臣所想,而是替陛下和大梁社稷考虑。”
    秦轩再次很认真地点了点头。“老尚书不愧是三朝元老,大梁之栋梁,深谋远虑。不过——”
    “何大人想过没有,大梁迁都南方之后,又会怎样?”
    “这……”礼部尚书微微一怔,老七这是想给本官下套吧?
    “越王殿下,老臣愚钝,不知殿下此话何意,您有什么话,就请直说。”
    秦轩点了点头。“好。”
    “老尚书,我来告诉你:从汴梁,到临安,相隔两千里,假如大梁迁都之后,北燕狼子野心,继续攻击大梁,北境战事传到临安,最快也要七天,到了那时,大梁就会再次陷入被动之中。老尚书,您觉得呢?”
    “这……”礼部尚书语塞,随即反问道:“越王殿下所说不无道理,那么按照殿下的意思,又当如何?”
    看了一眼老尚书已经略显浑浊的双眼,秦轩转头看向高台龙椅上的梁帝,淡淡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后人将这两句话整合一起,赞颂明代永乐帝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镇守国门,抵御来自东北和西北的外族威胁,引申意思就是作为一国君王,就要以身作则,带领全国军民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秦轩此时将这两句话引用,顿时在大梁武英殿内再次引起轩然波澜,众多大臣纷纷低声议论。
    之所以低声议论,是因为这句话涉及一国之君,话题实在敏感。
    高台龙椅之上,梁帝也被这十个字深深震撼。
    如果能有选择,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成为亡国之君。
    二皇子忽然大声地道:“老七,你这是在诅咒父皇,这是忤逆,是大不敬!按大梁律,应当将你……”
    “太子!”梁帝第三次打断二皇子的话。这个混账东西,肯定又要说诛九族之类的昏话!
    “是,父皇。”二皇子收住话头,朝梁帝行了个礼,之后狠狠瞪了秦轩一眼。
    二皇子另外一侧,三皇子靖王朝秦轩拱手道:“越王此言慷慨大气,本王以为,父皇也定然决心率领大梁军民共同抗敌,只是御驾亲征,实在太过凶险。”
    秦轩微微一笑。“不,靖王,秦轩并非提议父皇御驾亲征,只需坐镇汴梁,鼓舞军民士气即可。”
    “原来如此。”三皇子点了点头。
    三皇子身后,礼部尚书朝梁帝拱手道:“陛下,越王初衷固然是好的,只是汴梁终究距离边境太近,不太安全,老臣坚持以为,大梁应将都城前往金陵,或者川蜀之地。”
    “何大人此言差矣。”二皇子忽然不屑地道,“本宫和几位大人之所以提议送给北燕钱粮,只是不想百姓受到战乱之苦,若是真的开战,谁输谁赢,还真不一定,所以大梁根本没有必要迁都。赵大人,你说呢?”
    “太子说的是。”吏部尚书赵宗献此刻多少回过神来,当下出列道,“陛下,微臣以为,汴梁虽然距离边境不远,但是大梁已在黄河沿岸驻防数十万大军,北燕狼子若是真的来了,也未必占到半分便宜。太子仁德,不愿多生杀戮,致使百姓遭殃,故此以和止战,实乃仁义之举!”
    赵宗献这样一说,一些大臣纷纷点头,更有人出列附和:
    “陛下,太子这样做,是不愿造成军民死伤,实乃仁德之举!”
    “是啊陛下,两国一旦开战,生灵涂炭,农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实在是人间悲剧,不如按太子所说,以和止战!”
    “是啊陛下,以和止战才是上上之策!臣附议太子所说!”
    “臣也附议!”
    众人附和之后,户部尚书沈放出列道:
    “陛下,是战是和,微臣不敢妄言定论,只是以往账册记载,大梁若与北燕开战,动辄花费白银数百万之巨,故此说来,每年送给北燕三十万两银钱,便可避免军民伤亡,还是很划算的。”
    沈放的话,再次引来一阵议论,之后又是一片附和之声。
    “陛下,户部沈大人之言有理有据,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高台龙椅上,梁帝看了一眼群臣,点了点头。
    “太子与诸位爱卿说的有理,朕作为一国之君,自然念及上天好生之德,不愿多生杀戮,可是北燕贪得无厌,一而再的进犯大梁,朕实在忍无可忍,所以诸位爱卿,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越王,你这几日除了养病,有没有祭拜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