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座下二帝
作者:布鲁斯老爷   血之孙吴最新章节     
    事实上,除了陈霸先本人在历史上乃是开国皇帝外,其麾下如今的太子—陈蒨和丞相—孙权在历史上也都是皇帝。
    南梁承圣四年(555年),陈蒨帮助陈霸先击败杜龛,被梁敬帝封为将军、太守,掌管会稽等十个郡的军事。
    南陈永定三年(559年),陈蒨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天嘉。
    即位后,陈蒨平定王琳的叛乱,收复江州、郢州,从而解决了长江中上游的一大威胁。
    随后陆续消灭南梁其余割据势力,使江南地区再次统一。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二十七日,陈蒨逝世,葬于永宁陵,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
    陈蒨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恢复江南经济。
    此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史称“天嘉治世”。
    政治上:
    陈蒨通过铲除权臣、扶持宗室等手段加强皇权。如赐死功臣侯安都;派始兴王陈伯茂任东扬州刺史;派鄱阳王陈伯山任吴郡太守、南徐州刺史等职;派晋安王陈伯恭为吴郡太守。
    同时,陈蒨重用廉吏能臣,徐陵弹劾安成王陈顼和直兵鲍僧睿,都得到了陈蒨的支持。
    陈蒨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对投降来的将领都予以重用。如对待王琳的同党,他下令:“皆赦之,随材铨叙(按照才能予以任用)。”
    陈蒨在位期间官僚队伍稳定,吏治清明。
    经济上:
    陈蒨上位后恢复生产,扩充国库。
    但由于连年征战,再加上豪门地主隐瞒了大量人口,造成朝廷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大为减少。
    天嘉元年(560年),陈蒨下诏实施土断法,整理户籍。
    天嘉二年(561年)十二月,下令设立海盐赋和官府专卖酒等制度,增加国库收入。
    军事上:
    陈蒨派兵与北周作战收复湘州、武陵等地后,对国内地方割据实行拉拢和武力讨伐相结合的政策。
    王琳被平定后,陈蒨征召割据势力入朝为官,或者将其派往其他地方,通过高官厚禄使他们服从中央。
    对于拒绝接受中央管控的势力,陈蒨则采取武力讨伐的方式解决。
    在平叛将领方面,陈蒨采取“利用割据攻打割据”的方式。如熊昙朗叛乱时,陈蒨派周迪平叛。周迪叛乱时,又派亲信吴明彻督黄法氍、周敷平叛。
    外交上:
    陈蒨与北齐、北周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极力改善了南陈的外部环境,陈蒨也得以将全部精力放到平定国内割据势力上。
    由于局势日渐稳定,南陈不仅与北齐、北周交往密切,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许多国家开始向南陈进贡、接受册封。
    ………
    孙权早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遗命孙权继承其职位。
    孙权在张昭、张纮、周瑜、程普等人的辅佐下,统治江东,招贤纳士,镇抚山越,多次率兵击退曹操大军的进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刘备部将关羽。
    曹丕称帝后,孙权向魏国称臣纳贡,被封为吴王。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蜀汉国主刘备亲率大军讨伐孙吴,孙权命令陆逊率领大军迎击,在夷陵击败蜀汉大军。
    孙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国号吴。
    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对内实施屯田,休养生息,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开拓边疆,但刑法严酷、赋税严重,直到战事减少后赋税政策才有所改善。
    对外与魏国、蜀国时战时和,因势而变,维持了孙吴政权的长期稳定。
    孙权在军事上略胜刘备,在政治和外交上胜了曹丕,充分显示了孙权随机应变、极纵横捭阖之能事,堪称三国时期第一流的外交家,加强了孙权对江南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
    首先,孙权统领江东后,在内政上立法严峻、刑辟重切、请求宽刑一类的议论,不绝于书。
    比如长吏在官,不得奔父母之丧,违者判死刑;违诏无功者,杀;督将亡叛,士兵逃匿,杀其妻、子;图逆不轨者,夷三族;夸大战功者,罪徙边远;公务失误者,行“自坐”之法等等。
    在大臣任命上,孙权为了专制权力,不用刚正忠直的肱骨之臣为相。
    在军事统领的任命上,各将军互不相统,直接向孙权汇报情况。
    另外还临兵设督,战役结束后帅职自销,确保了军权的集中。
    其次,孙权还重吏治,改弊政。
    在位期间,孙权一共支持大臣进行过两次改革。
    第一次是由暨艳、徐彪主持的针对官员在位贪污以及官员任用不当的吏治改革。
    第二次是由吕壹、秦博主持的以管制酒业为由,主要针对官吏营私舞弊以及官吏过多导致老百姓不胜其烦而进行的反腐败改革。
    但两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为了平抑众怒、稳定局面,孙权将暨艳、徐彪、吕壹等人赐死,自己也深以自责。
    经济上:
    首先,由于当时江东地区生产较落后,人口也较稀少,为了巩固江东,首先要发展农业。
    因此,东吴政权一面设法引入境外人口,派兵把海岛人口驱进大陆,又浮海至辽东一带掳回男女人口。
    一方面将生荒地分给无地人民,并自孙权父子以下,都分受生荒,以奖励开垦,孙权还颁布了“宽息”“增广农亩”等诏令。
    其次,在征战年间,东吴赋税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战事减少后,孙权便下诏减轻赋税,嘉禾三年(公元234年),颁布了第二次有关减免征役赋调的诏令。
    赤乌三年,颁布了第三道和第四道诏令,制止“侵夺民事”“开仓廪以赐贫穷”,以减轻农民负担。
    东吴政权还兴修水利,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和防止水灾,孙权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其余重点水利工程大都是围绕首都建业而兴修的,还开凿了从云阳到达长江的运道。
    此外,孙权还注意国内贸易的发展,并为其创造条件,甚至还重视与敌国之间经济交往。
    对于远域,包括西域、天竺、大秦等国商人来做买卖都表欢迎。
    三国时期,货币经济处于衰落,孙权也采用了刘备铸大钱的办法,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后只能又颁布禁大钱的诏令。
    当时,东吴的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晋人左思《吴都赋》说,吴地葛布之细者比绫罗丝绢还柔软。
    造船业,烧瓷业、建筑业、水上交通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另外,吴地盛产盐铁,孙权也很重视产盐地方,设司盐校尉、盐池司马等官;产铁的地方,置冶令、冶丞等。
    军事上:
    孙权采用“保江东”的防御方针,因此北面建筑濡须水口,控制巢湖、芍陂作为重镇,以防魏军南下;西置重镇于宜昌,以备蜀军东进。
    同时,凭靠长江天险,大修水师和水上防御,以水军为主要兵种。
    所以除去条件有利,他能扩充地盘以外,总是保存实力,从不主动进攻。
    此外,孙权还擅长驭将用贤。
    在赤壁之战时,任用周瑜而大破曹军;
    平定荆州之争时,任用吕蒙而大获全胜;
    夷陵之战时,起用陆逊而成大功;
    石亭之役时,任用周鲂之谋而收获奇功。
    而这几次大战役都关系着江东的生存,孙权都稳操胜券,皆是他善于识人和用人的结果。
    外交上:
    孙权在保证东吴安全的大前提下,对曹魏、蜀汉奉行比较灵活的因时制宜的外交策略。
    首先,孙权以借荆州为代价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一方,通过赤壁之战又遏止了督军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然后,孙权不惜向曹操称臣,借用曹军的力量和牵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进一步实现了雄踞长江中下游的立国理想,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均势。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曹丕称帝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
    最后,孙权又联合刘备抗曹,不仅稳定了三分的均势,还为开发江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吴、魏正式断绝了国家来往,但双方仍有贸易往来。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名士兵乘船到达夷洲。
    除此以外,东吴还与印度、罗马、倭国、扶南等国之间通过外交方式互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吴造船业、农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孙权曾多次派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等人出使辽东,并与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册封其王为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