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
作者:墨尚花开   大宋的天空最新章节     
    大宋的天空第一百二十三章孤注一掷国朝谋略无双士,破虏攘夷,换来百年太平,乾坤盛世,功贯古今谁能敌;翰苑文章第一家,出将入相,挣得河清海晏,国富民强,才兼文武世称雄。

    胸有甲兵百万,腹藏韬略三千。你道此诗写得是哪一位?竟值得那当朝宰相力荐,能令君王百官颔首,能令蛮夷强虏胆颤,且听小子我慢慢道来。

    军不可一日无将,民不可一日无相。宰相李沆突然薨逝,翰林侍读学士,六十七岁的毕士安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做官默默无闻了大半辈子,如今被提拔为副宰相,毕士安内心既激动又惶恐,赶紧进宫谢恩。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大同人。本名毕士元,因为字冒犯了大宋皇帝的名讳,改名士安。

    其曾祖与祖父都在本地做小官,父亲任过观城县令。

    毕士安少时就勤奋好学,事继母祝氏以孝闻。祝氏道:于是年少的毕士安就辞别双亲,到宋地、郑地,遍访名师,求学苦读,并和当时的名士杨朴、韩丕、刘锡成为好朋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德四年,二十八岁的毕士安进士及第,开始进入仕途。

    毕士安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日三省吾身。

    太宗即位,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雍熙二年,诸王出阁,前往自己的封地做藩王,太宗为他们选择僚属,毕士安调任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

    太宗道:

    端拱年间,太宗诏命王府的属官各自呈献自己撰写的文章。太宗阅览多日,问身边的近臣道:有人说是毕士安。太宗道:不久,毕士安以本官的身份兼任知制诰。

    淳化二年,召为翰林学士。有大臣向皇帝推荐张洎,太宗道:

    当时,太宗的身边有位近臣,仗势欺人,强娶民间一位已经订婚的女子。该女子告到官府,毕士安秉公而断,将此事上奏皇上,最终将女子判还前夫。

    宫中常有人会被授予外职,每当这个时候,太宗就会让毕士安先给这些人上一堂思想政治课,给予告诫和勉励。

    作为真宗的潜邸旧臣,真宗即位后,毕士安官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咸平元年,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真宗诏选官吏校对勘正《三国志》和晋、唐书,有人说两晋时期的事多鄙陋粗俗,不应流传后世。毕士安道:真宗认为他说的正确,遂命刊刻。

    ◆慧眼荐贤

    毕士安进宫谢恩。真宗道:毕士安再次顿首拜谢。

    真宗道:

    毕士安道:

    真宗道:《宋史》载:

    毕士安道:

    真宗道:

    建安才子曹植曾言:

    寇凖绝对称得上是个光芒四射的个性强人,朝野上下公认的大才。他年轻有为,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时就被太宗拜为枢密副使,当上参知政事。

    然而寇凖为人刚直,经常犯颜直谏,又盛气凌人,锋芒毕露,所以无论皇上还是同僚,都对他这人颇感头疼。朝中有些人,总想找机会扳倒寇凖。

    一天,有个疯子拦在寇凖马前,大呼万岁。知枢密院张逊趁机怂恿判左金吾王宾向皇帝上奏报此事,太宗大怒,贬了张逊,寇凖也被罢官任青州知州。

    寇凖离京后,太宗经常闷闷不乐。问身边的人道:左右回道:太宗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寇凖,第二年,将其召回,再次拜为参知政事。

    寇凖一回来,就劝太宗立储,君臣二人常常宫中小酌,每次都是不醉不归。

    虞部员外郎冯拯上书揭发寇准擅权行事,寇凖这个大嗓门,不依不饶,争辩不止。太宗觉得寇凖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于是,再次罢其副宰相职,贬为邓州知州。

    可惜的是,到死,君臣二人也没能再见上一面。

    明眼人都知道,太宗这是在为太子储备人才,把这个人情留给太子赵恒。

    真宗即位,寇凖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咸平六年六月,担任三司使。

    在毕士安眼中,寇凖简直就是天生的宰相之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若无伯乐,虽千里追风之马,也只能是屈辱于奴隶之手,老死于槽枥之间,一生没世无闻。

    从来英雄惜英雄,自古豪杰重豪杰。真正优秀的人,会喜欢比自己强的人,也敢于推荐比自己优秀的人。承认别人优秀,藏着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因为他们懂得互相补台,才会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只能是共同垮台。

    毕士安知人善用推荐寇准为相,就是看中了寇准这人聪明睿智,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能堪大任。甚至不惜纡尊降贵,自降身价,让寇凖做自己的顶头上司。

    说到知人善察,慧眼识人,我们不得不再说回老宰相李沆。

    寇凖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始终不想用此人,回了寇凖一句:这种人能让他做高级干部吗?寇凖不以为然,心里面一度抱怨。数年后,寇凖遭丁谓陷害,被贬雷州,方才信服李沆所言。

    寇凖又举荐河东转运副使郑文宝,说他熟两边事,可任用,这回李沆没反对。景德元年初九,升郑文宝为陕西转运使,增加官秩,赐金紫。

    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着绯色官服。有时官员品级不够,皇上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称赐金紫。

    郑文宝又是何许人也,值得寇凖这么推荐。他可是南唐降宋的官员中,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郑文宝,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人,南唐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从小受业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

    郑文宝这人特别内秀,尤善篆书和弹琴,很小的时候,郑文宝就能写得一手好篆书,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中指指甲盖,颇具匠心。徐铉对自己的这个门生,非常得意,曾向人夸耀说:

    南唐时,郑文宝以其父荫授奉礼郎,后迁校书郎。归宋后,被朝廷录为广文馆生。

    郑文宝善于写诗,风格清丽柔婉。曾作《柳枝词》,诗云:为后世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郑文宝想见后主李煜一面,担心禁卫让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假扮成渔夫,这才得以见面。郑文宝当面陈述大宋皇帝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感动得李煜直夸郑文宝是忠臣。

    太平兴国八年,三十岁的郑文宝参加科举,凭着真才实学,一举进士及第,被授与修武主薄。

    淳化二年,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奉命出使川、陕,清理整顿税收。郑文宝走访得知,当地官员为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必须交纳,商人们为此苦不堪言。郑文宝立即奏请朝廷,免除了商人的,此举大快人心,深得百姓赞扬。

    此时,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四处抢劫,惊扰百姓。作为钦差大臣,郑文宝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率军乘船而下,一夜航行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叛军。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

    在陕西任职期间,郑文宝多次救济灾民,穿过沙漠,督运粮草给边军。他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众多少数民族的拥护,有的酋长还认他做。

    咸平年间,李继迁劫走朝廷运往灵州的粮草,并且攻占清远,围困灵州。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率精兵冒雪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

    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七年未换防,又不能按时领到军晌,产生不满情绪,预谋造反。郑文宝得知后,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军心,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兵变。随后上奏朝廷,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来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下诏免除其库银的偿还。

    李沆对郑文宝之事早有耳闻,这才会同意寇凖的举荐,让郑文宝绯衣换紫袍,成为从三品大员,赐金鱼袋。

    李沆死后二十余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反驳道:可见,李沆识人察人影响之深。

    景德元年八月,寇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毕士安兼管修撰本朝历史,寇準以集贤殿大学士身份,职位在毕士安之下,还是相当于毕士安的副手。

    这一年,寇凖四十三岁,毕士安六十六。一个年富力强,一个精于政事,二人搭档,简直是绝配。不得不说,这也是大宋百姓之福。

    寇準为相,刚硬方正,嫉恶如仇,眼里揉不下沙子,见不得不法勾当,朝中有些人就开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感觉极不舒服。没几天,寇凖就摊上官司了,而且还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一场谋反案

    大宋朝有登闻院,类似当今的信访部门,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官员,只要有话想跟皇上说,都可以去敲登闻鼓。

    这天,有个叫申宗古的普通百姓,竟然跑到皇宫大门旁边的登闻院,敲响登闻鼓。状告当朝宰相寇凖。说寇凖和安王赵元杰勾结,意欲图谋不轨。

    文武百官听闻谋反,个个骇然,唯恐避之不及,寇凖更是惶恐不已。这由不得他不惶恐,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寇凖不知道该如何澄清自己。

    上一次,是一个疯子对着他山呼万岁,还好当时有温仲舒在,能为自己作证,怎么都能说得过去。这一次可不同了,这回人家是有备而来,时间、地点、参与者,一个不少,状纸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最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另一个被告人安王赵元杰,此人是真宗的五弟,去年已经过世了,这叫死无对证,无人还寇凖清白。寇老西这回是百口莫辩,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明眼人都知道,申宗古这是受人蛊惑,无中生有,诬告寇凖和安王。不过,臣子谋反这事,对皇上来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但大度不起来,也丝毫马虎不得。

    这里我们要插一句,说说安王赵元杰。

    赵元杰,字明哲,初名赵德和,太宗赵光义第五子。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初年,加侍中、成都尹、迁剑南东西川节度使。

    益王赵元杰经在成都府衙内造了座假山,花费过百万,落成之日,召其宾客前来喝酒庆贺。唯独他的老师殿中丞姚坦俯首不看,益王强迫他看,姚坦道:

    益王惊问其故,姚坦道:当时太宗处也在造假山,听闻此事,立即停工,命人将假山尽行毁去。

    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后,赵元杰被调离蜀川,改任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真宗即位后,授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封兖王。咸平六年七月,赵元杰去世,时年三十一岁。死后,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

    安王都死了,现在竟然有人跳出来告他谋反,真宗也是哭笑不得。

    大殿上鸦雀无声,静得让人后背发毛。这时候,寇凖就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替他说句公道话,哪怕一句也行,这样,自己才可以借坡下驴,找机会替自己辩解。

    真宗一言不发,寇凖的汗都下来了。

    寇凖的顶头上司,宰相毕士安立即出班奏道:

    真宗当即命毕士安亲自审理这个案子。毕士安是开封府尹出身,开封府办案那是一个稳准狠,效率极高。他二话没说,直接把原告申宗古投进了大牢。

    刑具枷锁,给申宗古一套上,问话就开始了:

    看到这么多的刑具,申宗古当时就吓傻了,腿肚子抖得如筛糠。这时有当差的过来,提醒申宗古,你只要告诉我,这不是你的意思,是有人托你办的,纯属为了栽赃陷害寇凖和安王,这不就完了吗。

    申宗古也确实是个软骨头,还没上刑,就招了。

    毕士安正在一旁打盹,当差的过来通报。毕士安道:毕士安在官场沉浮多年,他明白,深挖下去,牵扯太多,也太血腥,那会让寇凖陷入更深的泥潭,对朝廷来说也是一大损失。在天灾和外患面前,稳定压倒一切。

    第二天,一纸报告递到御前。毕士安奏报:

    真宗也不想让自己的五弟死后背上谋反的罪名,更何况朝廷现在也需依仗寇凖这样的一位铁腕的宰相,重振朝纲,固国兴邦。

    真宗道:

    申宗古被斩首,谋反的罪名不成立,真宗也不再追究,寇凖这才得以安心政务。

    ◆铤而走险

    再说党项羌这边,按照李继迁的嘱托,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李德明终于稳固了手中的政权。

    确立了对内保境息民,恢复生产;对外附辽和宋,集中力量向西向北发展,的基本国策。

    景德元年三月,李德明遣使至辽朝,上奏其父李继迁的死讯,献上李继迁的遗物,向辽国请求册封。与此同时,李德明又派遣牙将王旻奉表东京,表示归降大宋,乞求册封。

    辽圣宗耶律隆绪立即遣使慰问哀悼,七月,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得知李继迁死讯,真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赐给王旻锦袍、银带等物,并派遣侍禁夏居厚带上诏书前去颁诏,确认李德明的继承人地位。

    没了李继迁的牵制,辽国的边防压力陡然大增。宋人心心所念的就是被石敬瑭送给大辽的燕云十六州,大辽稍有不慎,就会被宋军钻了空子,丢城失寨,后果不堪设想。

    辽国的地盘要比宋朝要大得多,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南至长城口。

    从社会制度上来讲,大宋奉行的是封建社会制度,而辽国和他的周边诸国,还处于奴隶制,或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社会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和认知的落差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野蛮和占有欲,更是奴隶制的特点。

    还在奴隶社会混的这帮政权,翻脸比翻书还快,为了彼此利益,是不会吝啬刀兵的。辽国因此三面受敌,时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东面有高丽,西北有室韦、党项、吐谷浑、阻卜等。这些小国,就像疥癣一样,你打了他,他就来进贡,你稍微马虎大意,他又来找存在感。

    萧太后和辽圣宗这娘俩为这事十分头疼,打又腾不出手来,因为南面的宋朝太过强大,不打心里又难过,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总想着去之而后快。

    景德元年,大宋国内地震频发,萧太后和辽圣宗这娘俩一商量,决定趁宋朝忙于抗灾救灾之际,出兵伐宋。这一回,一定要打疼打残宋人,让其从此不敢北顾,自己才可以抽身东伐西征,开疆拓土,保家护国。

    八九月间,辽军就曾不断深入宋境,小掠即退。《宋史》载:虽是小掠,也是试探,看看宋人的反应。

    寇凖早已看出辽军的用意,对真宗道:

    辽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为了此次出兵,大辽在全国征集了二十万大军。萧太后做了两手准备,打得赢,就直取开封,灭亡大宋;如果打不赢,就想办法议和,两国从此放下刀枪,共谋发展大计。

    景德元年闰九月,在这个霜雪满地,寒风萧瑟的时节,大辽国萧太后带着自己的老情人韩德让,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一起,打着收复瓦桥关失地的口号,亲率二十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杀入宋境。

    ◆商议亲征

    早在九月初,真宗就得到辽军将要南下的战报。十六日,真宗召开宰辅集团高层会议,参会人员有宰相毕士安、寇凖、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枢密使王继英等。

    真宗道:

    皇帝提出准备亲征抗敌,毕士安心中不免为真宗捏一把汗,抢先奏道:

    寇凖道:

    枢密使王继英也是真宗的潜邸旧臣,此人处事,上倚赖之」,真宗的心思,他比在座的各位都懂,站出来说道:

    皇帝亲征,何时出发,毕士安和王继英都认为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徐徐图之,当下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御敌准备。

    真宗立即下诏,令永清节度使周莹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知军府事,命王显回归本镇;命河北诸路兵马,做好御敌准备;又出银三十万两给河北转运使,命其筹备军粮。

    得到诏令,河北三路都部署王超,立即引大军屯驻在唐河一线,树立起营栅以备辽寇入侵。河东地区广锐军增援河北,赶赴镇州集结待命,并于八月调至定州。

    真宗命魏能、杨延昭、张凝、田敏各率一支骑兵,机动作战,牵制辽军。这是真宗设置的四支奇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王超请求将这四将全都归他统辖,编在他的麾下,真宗当然不答应了。诏令魏、杨、张、田四将,不受王超节制。

    ◆处处碰壁

    辽军兵分三路,一路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萧挞凛为先锋,向大宋的威虏军挺进;一路以奚族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向大宋的顺安军杀来;萧太后和辽圣宗带领主力,在后面压阵。

    没有了于越耶律休哥的大辽,更像是个花瓶,中看不中用,徒有其表,战斗力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威虏军这边,宋军的实力绝对是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六郎杨延昭、魏能、张凝、田敏等早已在险要处设下埋伏。

    萧挞凛的先锋军一到,但听得炮响三声,天愁地惨,锣鼓一鸣,鬼哭神惊。宋军伏兵四起,辽军大乱,宋军斩杀了辽军一名偏将,获印及旗鼓、辎重无数,初战告捷。

    很快,萧挞凛的五万大军到了,宋军在威虏军的驻兵,满打满算不足一万。魏能率先退入城内,杨延昭、张凝、田敏也在一番激战后,带领所部人马,全身而退。

    与此同时,顺安军一带,石普也跟萧观音奴所部辽军交上了火,宋军缴获了辽人的布阵图。

    辽军此次南下,并不是为了攻城掠地,抢点东西,这么简单,两位主帅还肩负着重创宋军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辽军此次出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换下一个,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专挑宋军的软柿子捏。然而,宋军这些锋线作战部队,全都是淬了火开了刃的钢刀,那有什么软肋。

    辽军避实击虚,边走边战,不断深入,前锋很快抵达望都,逼近定州。萧太后和辽圣宗的主力大军这时也到了,三路辽军对北平寨展开合围。

    辽军二十万大军来袭,北平寨守将田敏并未被辽军的气势所压倒。他探知萧太后和辽圣宗当晚在距北平寨十里的蒲阴驻扎安寨,决定趁辽军立足未稳,亲率百余骑,偷营劫寨,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令其自乱。

    是夜,月黑风高,宋军马摘銮铃蹄包棕,悄悄向辽营进发。众人摸到辽军营寨,砍开栅栏,火箭一发,辽营顿时火光冲天。田敏首当其冲,杀将进去,众将个个奋勇当先,呐喊着冲入辽寨。北平寨中的宋军,见敌营火起,也一并出城,杀向敌营。

    辽军将士正在睡梦当中,营中一乱,当时就懵了,慌乱之中,来不及穿盔带甲,纷纷冲到马厩,抢过马匹,夺路而逃。那些来不及逃的,都被宋军砍瓜切菜一般,屠斩在地。

    宋军前来劫寨,辽军被杀得鬼哭狼嚎,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都被吓出一身冷汗。萧达凛带人前来护驾,耶律隆绪问萧达凛:

    萧达凛道:

    圣宗心有余悸地说道:传令大军立即撤退。

    辽军攻北平寨受挫,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奔定州,另一路向东奔保州而来。驻守保州的是宁边军部署六郎杨延昭和定州路行营副部署兼北面安抚使张凝。当初在威虏军,萧达凛就曾吃过杨延昭、张凝等人的败仗。兵不可二败,这次换萧观音奴上场,攻打保州。

    振武小校孙密带领十名士兵侦查巡逻,刚好在路上遇到辽军的前锋。孙密立即命一人回城通风报信,其余士兵藏于密林中,张弓搭箭做好迎战准备。

    辽军兵马很快进入到弓箭射程范围,孙密等人乱箭齐发,走在前面的辽兵登时纷纷中箭落马。辽军见射来的弓箭稀稀疏疏,并不密集,知道遭遇的只是小股宋军,这才定下神来,下马冲入树林,孙密等人早已安全撤离。

    杨延昭、张凝早已做好防守准备,婴城自守是六郎的拿手绝活,当年凭借一座冰城硬是将辽军拒之城外。萧观音奴所部人马攻保州,数日下来,兵马折去不少,保州城依然固若金汤。

    萧挞凛与萧太后和辽圣宗合兵进攻定州,河北三路总统帅王超在唐河列阵以待。

    王超是太宗的潜邸旧臣,虽然位高权重,深受宠信,却是一个十足的庸碌之辈,《宋史》说他

    辽军大军逼近,王超甘愿做个缩头乌龟,用十余万宋军摆起,坚守自保。让辽军狗咬王八,无处下口。

    唐河一线驻扎着宋军的主力大军,萧太后也不敢对定州有什么非分之想,便于阳城淀扎营,伺机行事。

    辽军掠威虏、安顺军,魏能、石普败之;攻北平寨,田敏击之;攻定州,王超等拒之。二十万大军宛如遭遇鬼打墙,四处碰壁,一筹莫展。

    萧挞凛决定和萧观音奴联手,向东攻打瀛州,试试运气。

    瀛州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用滚木礌石和强弓硬弩招呼辽军。辽军不分昼夜猛攻十多天,宋军把城里能砸死人的东西全都扔向攻城的辽兵。

    一个玩命攻城,一个拼死防守,仗打得有多激烈,有记载说,瀛洲城城头上挡箭的木板,方寸之地,竟然中箭二三百支。

    双方激战十余天,辽军死伤过万,瀛州依旧安如泰山,坚如磐石。萧挞凛觉得,再打下去,瀛洲城也许会破,但是自己也要为此付出天大的代价,想想有些不值得。最终还是决定放弃瀛洲,向西与萧太后的主力大军会合。

    辽军如同一群孤魂野鬼,在河北大地游荡。

    有一路辽军闯入山西境内的岢岚,岢岚城守将贾宗立即出兵拦截,双方在草城川展开大战。代州、并州两地宋军统帅高继勋闻知,迅速赶来增援。

    高继勋发现辽军军阵不整,松松垮垮,知道这些士卒早已精疲力倦。立即命令贾宗带领一部分人马到寒光岭设伏,自己佯装败退,引诱辽军南下追击,想要将其拖垮了,再一网打尽。

    辽军果然跟着追来,进到寒光岭,贾宗早已布好弓弩大餐,就等辽军人马就位。但听一阵梆子响,宋军是万箭齐发,接下来,高继勋又调转马头,两支宋军,近万人马,呼喊着将辽军围在中间。辽兵这下可惨了,本来就已师老兵疲,再遭遇一场箭雨的狂轰乱射,哪有什么战斗力,就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两条腿。宋军以逸待劳,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的小老虎,冲下岭来。寒光岭下,杀声震天,血肉横飞,辽军被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一万多人马几乎折损殆尽。进攻岢岚的辽军被宋军彻底击垮,这才是侵略者应该付出的代价。

    然而五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宋军虽百密必有一疏。很快,辽军便尝到了点甜头。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打瀛州失利,便转向祁州。

    十月十四日,辽军攻克祁州。萧太后和辽圣宗率主力大军与萧挞凛、萧观音奴会合,决定合力进攻冀州、贝州、魏州。

    ◆决定亲征

    辽军围瀛州,直犯贝、魏,不断深入南下,再向南推进就到黄河边的澶州,突破黄河,宋军将无险可守。敌军已经打到了眼皮底下,开封的空气顿时开始紧张起来。

    寇准道:

    大敌临近,朝野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求真宗迁都金陵,暂避锋芒。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蜀人也,请皇上迁都成都。这就是号称大宋精英的一帮文臣,除了逃跑就没有别的招了。

    迁都之事,不到万不得已,真宗是不想走这一步的,便问寇凖怎么看。

    寇凖知道这是王钦若、陈尧叟两人的谋划,表面装作不知,说道:

    真宗道:

    寇凖道:

    寇凖说得口干舌燥,赵恒犹豫不决,文武百官在朝堂上也争执不下。说实话真宗心里是真害怕,担心自己亲征一不小心挂了彩,或是丢了性命。当年老爹太宗亲征涿州,高粱河一战,身中两箭险些丧命,箭伤困扰了他半辈子,这事真宗太清楚不过了。真宗这么聪明,老爹吃的苦犯的错,打死也不能再干,因此,他还是想远走高飞,迁都避祸。

    寇凖见真宗一直不发话,便转身出殿,去找武官的代表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高太尉。一见面便问道:

    高琼拱手道:

    寇凖道:

    高琼便与寇凖再次进殿,寇凖厉声说道:

    高琼慷慨陈词,朗声说道:

    一文一武,两员股肱老臣这么一唱一和,真宗和文官们都被震慑住了,大殿顿时安静下来。

    寇准趁机道:

    真宗有点不知所措,他看了一眼自己的贴身侍卫王应昌,想让自己身边最信得过的人,帮自己一把,替自己说句话。

    王应昌转身拱手道:

    见自己的侍卫也这么说,真宗是真的犯难了。如今文武一心,若再坚持迁都,势必会众叛亲离,挫了文武百官和军民的锐气。

    为今之计,只好答应寇凖,亲自出马,起驾澶州,而且是越早越好,迟了,辽军若真的打过黄河,兵围开封。到那时江山不保,祖宗基业沦丧,自己也将成为千古罪人,这个骂名,那是死活都不能背的。

    真宗道:

    听皇上这么说,寇凖、高琼等立即跪倒,文武百官也一起跪倒,山呼万岁。

    亲征之事帝意已决,下朝后,真宗又留下寇凖单独议事。

    真宗道:

    寇凖对王钦若让皇上迁都一事,心中不爽,又害怕他在京障碍皇上亲征大事,正想将他调离京师,现在机会来了。于是举荐道:

    于是召王钦若觐见。王钦若一到,没等他说话,寇凖就抢先说道:

    王钦若惊惧不敢推辞,遂以参知政事身份,判天雄军兼都部署、提举河北转运使,与周莹同议守御。立即离京,前往天雄军,部署人马抵抗辽军。

    真宗又,将防御重点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命令各路人马火速增援天雄军,绝对不能让辽军攻破河北大名防线。

    再说辽军一路过关夺寨,逼近澶州,报急的文书一夜来了五次,寇凖不急不躁也不行动,依旧饮酒谈笑自如。第二天上朝,有大臣向真宗报告了此事,真宗大骇,质问寇凖。

    寇凖道:

    《宋史》载:因请帝幸澶州。」

    寇凖又一次逼宫,让真宗亲征。伴君如伴虎,有些大臣见状,就想着立即闪人,以防祸从天降。寇凖立即走向殿门,制止住这些逃跑的大臣。命令文武百官再次排班站好,等候皇上起驾澶州。

    真宗这回犯难了,本想再拖延几日,现在看来无论如何推脱不下去了。于是,起身想回宫。

    寇凖厉声道:

    真宗无奈,只得再次回到金銮宝座,商议出征事宜和制敌之策。

    景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马军都指挥使葛霸为副;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步军都虞候王隐为副;西上閤门使孙全照为都钤辖,南作坊使张旻为钤辖,入内副都知秦翰为钤辖。可巧当天,石洲又发生地震。

    二十日,真宗正式御驾亲征,北巡澶州。司天监奏报:

    真宗亲征澶渊,但见得黄罗盖伞高举,旄钺旌旗猎猎,禁军将士盔明甲亮,三千虎贲扬鞭策马,卷起漫天黄沙。有诗为证:

    铁马嘶风,毡裘凌雪,骄虏肆恣扰。群议南迁蜀楚,君王无策,赖寇公力挽,拥銮亲行天讨。

    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圣驾澶渊道。六军万姓呼舞,天后情慑,遣誓书频来,从此年年修好。

    为您提供大神墨尚花开的《大宋的天空》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一百二十三章孤注一掷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