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三郎的西巡(六)
作者:老蜻蜓   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     
    六月中旬,巡行大军翻山过岭,终于到达晋阳。
    作为河东节度留后,秦光弼领着一镇僚佐将官出城迎接。
    老秦在前面陪着李家叔侄闲话,郑二寻了周德威并辔而行,岂料老周一开牙,就把他雷得老郑好悬没有立地成佛。
    “什么?朱三死了?”郑守义着实受惊不小。
    这几年是怎么了?
    独眼龙,李可汗,朱老三,排着队地升天?
    在江北之地,这三位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一个虎了吧唧的干爸爸,一个敬畏交加的老东家,一个数面之缘的老对手。
    死了,都死了。
    纵然立场不同,但是郑二心里对朱三其实观感不错。
    当初在汴梁,在阵前,朱三那股爽朗的江湖气就很与老黑投契。
    朦朦胧胧,郑大帅感觉一个时代在远去,而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帷幕。尽管,他还看不大真切。
    “千真万确。”作为降将,周德威没有这些感怀,他脑子里盘算的是这位枢密使会怎样举措,而自己又会在其中有怎样的表现。
    郑守义愕然问道:“怎么死地?”
    数月前,郑老三出去刺探军情,回来禀报,他们五百骑踹了朱三的行辕。彼时,他们已经探得梁帝南归。虽然不能肯定就是因此而发,但肯定与此有关没跑。郑守义还记得,他们狠狠嘲笑了梁军一把。
    没想到,那竟是梁帝的落幕表演了?
    周德威无奈摇头道:“详情不知,只知朱三没了。洛阳那边巡查甚严,一时还没有详细消息过来。”
    “那么可有战机?”按照当今的潮流,朱梁这显然得乱一把啊。大李早就惦记着看老朱家的笑话,结果自己先没了。如今朱三终于升仙,郑二立刻就惦记着再踹上一脚,以便告慰朱三的在天之灵。
    周德威摇摇头,道:“很难说。朱有珪已于六月初五登基,目前还看不到战机,得等等。”歪头看看老黑志得意满的造型,“怎么着,拿下区区一折家,这般欢喜么?”
    “阳五,明知故问。”拿下了麟州折家,郑守义当然欢喜,谁喜欢治下有这么个刺头存在。不过他不耐烦就此多说,嘿嘿反问道,“你这里怎样。去岁铁林军可是损失不小。”
    周德威道:“还成。新募健儿操练至今,皆已堪用。”尽管临时做过郑守义的主官,周德威可摆不了上官架子,连老黑叫他小名也不计较。
    郑守义左右瞧瞧不见符存审的踪影,倒是李存贤跟在不远处,垂头丧气地模样。周德威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道:“子良赋闲多年,得空与枢密使说说,给他讨份差遣吧。”
    郑守义奇道:“这厮在代北功劳不小,怎么闲置了这久?”
    周德威讶异道:“你不晓得?”
    老屠子感觉十分冤枉,道:“我?我晓得个球。”
    周德威压着声音道:“记得那年辽王奔袭振武军吧?”
    “啊。”这种奔袭作战,最得老屠子欢心。要说,那次突袭李存勖,与破契丹牙帐、破定州,同列郑守义三大奔袭战绩,可以吹一辈子牛逼的那种。
    周德威道:“当时子良来归,然家眷尚在晋阳。晋王曾遣使与他交通……
    郑守义是个一点就通的,恍然道:“我说呢。”将马鞭一抖,道,“子良啊,还是不知大李为人厚道。只管跟李哥说,怎会如此为难。”
    如今李大郎人也没了,在郑二的心里就只记得李大的好,全忘了自己当年在老东家面前是什么德行。
    郑守义大包大揽道:“包在俺身上了。屁大个事。唉,你说让他去云中呆几年如何?”虽说折家在云中应该是掀不起大浪,但是办事认真的老黑觉着,还是得盯紧一点,交给李存贤正好。
    周德威亦觉不错,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很好的安排。
    待进了城,郑二原以为李三会组织讨论朱梁的事情,结果吃了一顿大酒,李三就带队下乡考察去了,好像根本不在乎南边的变化。
    六月到九月,正是夏收季节。
    农人们忙忙碌碌,有些早熟的田地已被收割。
    如同当年陪着大哥下田,李老三挽起裤腿,赤脚走在田垄上。他头戴一顶斗笠遮阳,若扒了上衣,活脱就是个老农。他领着大侄子在前边走边聊,好像十分和谐,郑二就与秦哥落在后头闲扯。
    “秦郎,哎呀这个气色不错,比之前在幽州好多了。”郑守义跟他打屁,“你我如今可是近邻,你这里富裕,得多多关照兄弟我啊。”
    跟河东比,振武军就是穷叫花子。地盘小,人口少。其实论地盘未必就小,按照安北大都护的职权来说,整个漠北都归他老黑管,但那纯属鬼扯。振武军的兵锋,如今也就在阴山南北好使,北面,谁认你呢。
    至于人少是真的少。振武军算账都是说有多少口,好显得人能多一点,河东这边那都是按户数,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秦哥确实是气色不错。
    在幽州蹲了多少年“大牢”,总算是熬出头了。
    年底要在山北设辽东节度使,兼任安东大都护,他估计张德就是第一任。若能如此,豹营最早的两个队头,总算是都跟上了这老屠子的进度。
    当然,也有可能会把张德调回来,但那样肯定也得给老张一任节度使做做,不影响效果。至于张德入塞去哪里,据他观察,跟李承嗣对调的可能性较大。
    李承嗣已经多次抱怨在义武施展不开,想回边塞去发光发热。
    秦光弼还知道,李三是绝不会让郑老二去山北的。
    别看这厮一脸憨厚像,其实很能折腾,让他去山北,保不齐过两年渤海国都搞没了。在幽州这些年秦光弼别的没干,对李老三是没少观察,这老小子一肚子坏水,早晚要对渤海国下手,但肯定不是现在。
    也绝不会希望落在郑老二的手里。
    来到河东这几个月,秦光弼着实日子舒心。
    前几年辽王底子打得好,军心民心都在。沙陀狼崽子几乎被清洗一空,剩下的周德威、符存审很懂事,没给他添堵。他领着几千大军过来,随行还有一批幕僚佐官,没费什么功夫,这节度留后的位置秦光弼就坐得稳稳当当。
    头顶没人碍眼,虽说要对枢密院负责,但是距离幽州上千里地,每天给幽州发一封日报就行,李老三又不天天杵在面前。
    跟幽州一比,老秦都不想回去了。
    土皇帝呀,不爽么,谁要回幽州装孙子。
    他老秦也是大唐的武夫好吧。
    “你我兄弟,嘿嘿,有事尽管开口。”老秦心情大好,说话也有点不把门。
    郑守义才不在乎这些,他还惦记着给朱梁两下子,再捞点好处。反正他的老巢在振武军,离得远,有好处上,没好处让,左右不吃亏。遂见缝插针地打听,道:“朱三死了,几时动手?
    别跟我说你没打算。河中、泽潞不给他拿下,你能睡踏实了?
    河中先不说,泽潞李嗣昭你没有勾搭?”
    秦光弼狡黠地冲他眨眨眼,道:“哼哼,天机不可泄露。”
    六月二十九日。
    魏州,贵乡。
    梁帝回京后不久,李周彝、袁象先次第也返回洛阳,贺德伦则哪来哪去,东归平卢军看场子。
    杨师厚与元行钦装模作样又对峙了一段,主动退到贵乡驻扎。
    节度使罗周翰对天子忠心耿耿,对天子的大将当然是掏心掏肺,何况杨师厚这厮威名赫赫,让小罗十分崇敬。
    杨大帅随意穿了一身麻布宽衣,在后院的葡萄藤下消暑,躺在竹榻上,四名婢女一人举着一个蒲扇为他扇风驱虫。
    待到日头西斜,杨大帅睡饱了觉,有数将来到。
    打头姓张名彦,是个虎背熊腰的骑将,追随老杨多年。
    边上略高些的叫做李遇,也是久经考验的兄弟。
    后面还有两人,一人身高七尺,一个目光热切,正是卢文进与张万进哥俩。此二人当初杀了刘守光投降了贺德伦,但老贺却不敢用他两个,回淄青时就把这个两件宝贝留下,归了杨师厚。
    让婢女给众人上了冰镇梅子汤消暑,杨师厚问:“都打听清楚了?”
    李遇跟张彦对个眼神,张彦出头道:“罗周翰这厮本无甚威望,近些年又赔了许多人马钱粮,尤其去岁一败,人望大跌,实际就是几个老兵做主。
    以衙内都指挥使潘晏为首。
    臧延范、赵训、赵宾等数人最为嚣张。
    当初罗绍威击李公佺,就是这几个杀才出力最大。”
    杨师厚问:“哦对,我记得李公佺是跑义昌去了吧?”
    张彦道:“是。”又说,“后来就没怎么消息了。”
    杨师厚向李遇问:“韩建那事怎么说?”
    韩建就是那个华州节度使。
    早年这厮是秦宗权的部下,后来投靠了杨复光做了中央军。再后来,韩建积功得封华州节度使。
    这厮算是个理政小能手,在华州十六年,地方民生富足。而后这厮与同出于忠武八都将的李茂贞一东一西,加上一个边上的王行瑜,三个藩镇合起伙来把唐昭宗伺候的欲仙欲死。
    当年三镇犯阙有这厮,拐了天子在华州,解散了天子亲军、斩杀带兵的宗室藩王十一人也是他。
    当年朱三哥西征李茂贞,这厮果断投降,献上了积攒多年的九百万贯资财。
    九百万贯啊。
    再经辗转,这两年韩建被梁帝放在许州匡国军任节度使任上。韩将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据说干得不错,恢复经济搞生产,真是武夫中的一朵鲜花。
    再然后,数日前突然就被下属,匡国军马步都指挥使张厚杀了。
    一个韩建不重要,但是韩建被杀这件事很重要。
    晃哥前脚走,一镇节度使就被部下杀了。
    还有王法么?
    还有法律么?
    大梁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睁大了眼睛看这位新皇帝打算怎么干。
    李遇道:“昨日,朝廷已任命张厚为陈州刺史。”
    杨师厚闻言大笑。
    虽然还没有人挑明,但是谁不知道晃哥是被朱有珪这逆子所杀?
    这厮矫诏说什么“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珪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主军国之务”云云。
    真当他们这些老家伙是傻子么?
    先帝是没有正式立太子,可是朱友文做了这么多年的建昌宫使、东都留守,什么意思?就算未定太子之名,也明显有立他之意。
    朱友文是吃饱了撑的谋逆。
    他有这个胆子么?有这个实力么?有这个必要么?
    远在贵乡,老杨本来还搞不清洛阳的虚实,如今看来,朱有珪这蠢货根本就是瞎闹,虚得很。
    杨大帅顿时感觉身轻如燕,恨不能原地起飞。
    转了几圈,杨师厚道:“潘晏这厮在忙啥?”
    张彦道:“我看那几个杀才都很谨慎,出入皆有重兵护卫,对我军十分提防。天雄军至今没有解散,一半驻在城内,一半在城外防备我军。打起来,只怕损伤不小。哄这厮过来,只怕也难如愿。”
    晃哥就是那五行山上的一道揭帖。有他在一日,杨师厚这只猴子就只能老老实实在地上趴着。
    如今嘛,晃哥不在了,朱有珪又是这么个废物蛋,那杨大帅还怕个屁。
    底下这些将领们更是蠢蠢欲动。
    比如张万进、卢文进两个衰货,听杨师厚几个讨论大事,心中无比躁动却还要硬憋着不抢戏。好似粪门堵了十斤糟粕直呼欲出,偏偏还得用力憋着。
    实在难受。
    杨师厚对李遇道:“明日,你去给罗周翰打个招呼,就说我要进京给天子奔丧。”对张彦说:“你去整顿人马,三日后启程。”
    哼哈二将明显是厚道人,在有些方面就不大明白大哥的用意。
    怎么要奔丧?朱有珪敢让咱去么。
    看他两个这般愚笨,杨师厚眉毛倒竖,道:“不明白?”
    张、李二人对视片刻,做恍然大悟状,齐齐躬身,道:“喏!”
    心里却道,明白什么?
    边上两个反骨仔倒是领会了杨大帅的心意,可是,又偏偏不敢说话。
    嘿。
    ……
    潘府。
    努力很重要,选择更重要。
    有人奋发图强,却因为站错了队,到了一场空,比如魏博的许多前辈。
    有的也发奋图强,则因选择正确,完成人生逆袭。
    比如潘晏就可谓是励志的典范。在罗家做了多年奴客,受尽多少白眼,好容易驱逐了李公佺,就被程公佐欺负。最后一场魏州血夜,完美上演王者归来。其中的跌宕起伏,真是惊心动魄。
    比传奇故事还刺激。
    熬死了罗绍威,如今咱潘晏竟已是魏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早个几年,谁相信他一个小小奴客,竟有如此造化?
    其实,若非朱粱压着,罗周翰算个蛋。
    如今老朱死了,一向传统优良的魏博武夫们,岂能不给自己加点戏呢。
    作为名义上的带头大哥,潘晏道:“都听说了吧。”
    几个老伙计都在,臧延范笑嘻嘻道:“许州么?”
    当初他去搬救兵,躲过了程公佐的毒打。也因他耍鸡贼,导致后来在队伍里说话有点理亏,只能屈居潘晏之下。不过没所谓,魏博的节度使么也就那样,爷爷手里有兵,其他的都无所谓。
    “哼哼,张厚杀了韩建能做刺史,哼哼,嘿嘿。”赵训、赵宾兄弟俩会心一笑。赵训是老革命,赵宾是他远亲,后来跟着赵训加入了核心队伍。韩建、张厚之事,实在是大大鼓舞了魏博武夫们的雄心。
    晃哥花费几十年,辛苦建立起来的秩序,瞬间崩塌了。
    潘晏道:“现在比较麻烦是杨师厚。”
    老罗家是一脉相承,都会紧抱梁军大腿这个技能。
    潘晏他们从来没想让杨师厚进城,但是那会儿梁帝还在,数万梁军过境,气势不小。再加上城里有罗周翰这个内奸,潘将军也不敢硬顶,弄成这样非常麻烦。
    城外一万多人其实不怕,主要是城里这五千梁军着实闹心。
    当初长直军杀牙兵,老潘几个可都是亲历其事的。
    这阵子日防夜防,就怕阴沟里翻了船。
    但是拼命么?潘晏也总下不定决心。
    毕竟,杨师厚凶名在外。
    毕竟,拼命太危险。
    如果能够哄得杨师厚滚蛋,还是上上之选。
    实话实说,大伙能想到杨师厚想在魏博搞事,比如抢钱打劫,比如给罗三代撑腰,又或者其他怎样捞好处。他们害怕的是杨师厚这个朱梁忠臣,碍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路。
    但是,谁要说杨师厚能力压他们这些地头蛇,入主魏博?呵呵,哥们儿别说相信,想都没想过。
    看这几个伙计明显胆怂了,臧延范心下得意,特意等了片刻才抖擞道:“城里咱一万多人,三个打一个,怕个球。朱有珪弑父上位,韩勍一秃毛鸡,如今只怕门都不敢出吧。区区一张厚他都怂了,敢来管咱魏博?”
    什么天雄军,听着就别扭,还是魏博叫着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