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为什么要优待俘虏,不杀降兵?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清晨柔和的阳光,照在路旁的杂草上,蝈蝈的鸣叫声已经消失。
    燕王朱棣骑着白马,跟随着卫队,走进雄县的城门。
    城门口的地上还残留着殷红的血迹,几支羽箭插在地上。
    把守城门口的士兵已经换成了燕王的将士。
    不少士兵甲胄上都沾着血迹,他们简单包扎了身上的伤口。
    走进城里,许多士兵还在搬运敌人的尸体。
    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南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淋漓,有些不忍直视。
    燕王朱棣登上城墙,来到黑衣人郑海身旁。
    “郑海,他们怎么还在清理敌人的尸体?
    攻下城池,不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他们怎么还没清理完?”
    朱棣一连三问,郑海叹了一口气:“殿下,九千人啊,就这么没了!”
    “你说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瞪圆了,眉毛翘起来,脸色有些凝重。
    马和紧跟在朱棣身旁,禀告道:“殿下,昨晚,雄县这帮守军对我军大声辱骂,众将士极为愤慨。
    在我军登城后,他们依旧对我军辱骂,诸位将军一时气愤,便下令将他们全杀了……”
    “原来如此,只是可惜了,”朱棣望向城中搬运尸体的士兵,叹了一口气,“若这九千人能为我所用,那就更好了。”
    听了朱棣的话,郑海略有所思。
    看向朱棣,他建议道:“殿下,您应该给诸位将军定下一条战场规矩:不可滥杀,优待俘虏。”
    “不可滥杀,优待俘虏?”
    朱棣看向郑海重复了一遍,问道:“郑海,这条规矩有什么用?”
    “殿下,我们的军队人数比之于朝廷,你觉得双方,谁占优势?”
    “本王手下的将士只有数万人,朝廷掌握天下兵马,兵马数量上自然是朝廷占优!”
    郑海认可地点点头,又问:“以少敌多,以一地之兵马抗衡天下兵马,殿下如何扭转兵源不足与兵力损耗的问题?”
    听了郑海的话,燕王朱棣一脸凝重,久久不语。
    一语中的,郑海点出了靖难军存在的重大问题:兵源不足与如何补充兵力的问题。
    朱棣的兵力有限,兵源地只有北平府一地;
    而朱允炆则掌控天下兵马,整个国家的青壮年都是他的兵源。
    历史上,地方诸侯造反几乎很少能成功,就是因为地方诸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不如中央朝廷。
    长时间的消耗战,失败的一方,通常只会是经不起损耗的那方。
    “殿下,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扭转局面的办法,不知殿下,愿不愿意听从我的建议?”
    “哦?”朱棣的小眼睛再次恢复神采,小灯泡亮闪闪地盯着郑海,“你快说,若如你所说,本王自然听从。”
    郑海点点头,郑重地说道:“在告诉殿下这个办法前,我先给殿下讲一个历史案例。”
    “好,本王听着。”
    “殿下应该知道,太祖起兵时,起义的队伍叫红巾军。
    我所说的这个故事,里面的部队类似红巾军,它名叫红军。
    红军是地方武装起义发展起来的,而蓝军是中央朝廷的军队……
    红军一开始时也只有数万人,而蓝军拥有数百万人。
    可最后,红军的几万人反而越打越多,最终打败了蓝军的几百万人,成为国家的统治力量。
    殿下,你知道红军是怎么样打败蓝军,扭转局面的吗?”
    听到几万人的红军可以打败百万之众的蓝军,最后国家的统治者,朱棣心中有些激动。
    他现在不也和红军一样吗?
    他与红军一样,目的都是扭转局面,最终统治整个国家。
    当然,这个最终目的,他只能藏在心底,不能公之于众。
    “它是怎么做到的?”燕王朱棣的眼睛很火热,期待的目光盯着郑海。
    郑海继续讲道:“红军坚持投降不杀,优待俘虏。对待士兵投降,红军不但不杀,还让士兵自己选择后路。
    士兵可以选择加入红军,也可以选择放下武器,返回家乡。
    不仅如此,红军还承诺,选择回家的投降士兵,他们给放发路费……”
    “本王有个问题,”朱棣打断郑海的话,“如果那些不愿意加入红军的士兵,放回家后,他们又加入了蓝军,再次前来讨伐红军,又该怎么办?这岂不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吗?”
    郑海嘿嘿一笑,反问道:“殿下,投降了就可以活命,还可以领路费。
    如果士兵坚信如此,你说,他打仗的时候,还会拼命吗?”
    朱棣沉默,摸着自己的长胡须,思考了一会,说道:“应该不会拼命。”
    “如果士兵打仗不拼命,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郑海见朱棣不说话,又道:“我们这边对他们好,而他们回去却受到朝廷的处罚,那他们自然不愿意回去,那只好加入我们。”
    朱棣不时点点头,一旁的太监马和也跟着点头。
    郑海继续解释道:“投降的士兵再次加入敌阵参战,他们也不会拼命。
    他们只会让敌人的军队变得更怯弱,这样他们就一定会再次投降。
    一个人投降,会带动一帮人投降,就像滚雪球一样。
    如果投降的士兵加入我方,我们的兵力会增强;
    如果投降的士兵返回家乡,那也只会削弱敌人,我方没有任何损失。
    因此,不杀降敌,优待俘虏,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棣深深地点头,一脸钦佩地看向郑海,叹服道:“郑海,你分析得不错,这个办法可行!”
    眼睛在郑海身上打量了一会,朱棣思索了一会儿,问道:“郑海,几万人的红军打败数百万人的蓝军,历史上,真的有这个故事吗?”
    “呵呵!殿下,难道你认为,我会编造故事骗殿下?”
    朱棣看着郑海一脸自信的样子,将信将疑,小眼珠子转了又转。
    他真希望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故事,从小可没少读各类史书,《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等,可都没有记载类似的故事。
    不管郑海说得是真是假,朱棣都愿意相信是真的。
    他也想像红军一样,让他的军队越打越多,最终打败朝廷的大军,再成为……
    “马和,召集诸位将军,本王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燕王手下的诸位将军都集中到城楼上。
    朱棣严肃地扫了众人一眼,责问道:“我们举兵是为了大义,目的是安定国家社稷,保护百姓民生。你们怎么能崇尚杀戮,以多杀人为目的呢?”
    谭渊上前道:“殿下,这帮南军极为可恶,竟敢辱骂我们,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岂能让他们看不起。所以,末将下令将他们全杀了!”
    朱棣狠狠地瞪了谭渊一眼:“我以前告诫你们不要嗜杀,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那我们不是求生,而是求死。”
    谭渊不敢说话,众将都低下头,沉默不语。
    朱棣再次耐心地解释道:“你们杀的敌方士兵越多,越坚定他们复仇之心。
    你们不给他们活路,他们必定以死相拼。
    人若是不要命,拼命起来,一百个人都挡不住。这终究不是稳妥的取胜之法。”
    “以前,曹彬攻下江南,没有妄开杀戒,他的子孙后代繁衍昌盛,而嗜杀的将领往往后代子孙灭绝。”
    朱棣苦口婆心地说着,不厌其烦地解释道:“今天,我们虽然攻下一座城池,但收获的很少,而失去的却很多。”
    攻下雄县,杀掉了九千守军,靖难军却没有能够扩充兵员。
    燕王的靖难军仅仅获得了八千匹战马,而死伤的士兵不少。
    谭渊低下头,与诸位将领叩首谢罪:“末将有罪,请殿下责罚。”
    “好了,下不为例!”
    朱棣扫了一眼众人,又道:“我们进攻雄县的消息,很快会传到鄚州,潘忠、杨松一定会火速前来救援。”
    “本王要生擒二人。你们准备一下,本王要给他们包个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