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建内阁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郑海,你给朕好好查一查,到底是谁,在暗中兴风作浪?”
    武英殿中,皇帝朱棣面色严厉,看向郑海。
    “陛下,臣已经交代锦衣卫暗中调查。”郑海对朱棣抱拳,“一有消息,臣定第一时间回禀陛下。”
    早朝时,有多名文武大臣声称接到陕西上报的消息,有人自称是皇帝朱允炆,一时间朝堂议论纷纷。
    皇帝朱允炆没死,这个消息太劲爆了。
    朱棣强力弹压,直接大声怒斥。
    道衍站出来作证,坚称皇帝已自焚而死,并叫茹瑺等人一起说明。他指出这是奸人作祟,意图趁机作乱。
    群臣表面上都同意,但看得出许多人都心有疑虑。
    朱棣只好命江阴侯吴高总督河南与陕西兵备,以安抚军民的名义前往陕西调查此事。
    一下早朝,朱棣就将郑海与道衍找来,商量对策。
    “陛下初登大宝,朝中奸佞是想趁陛下未坐稳皇位之际,搅动朝堂。”道衍和尚一针见血地指出朝堂上的局势,“陛下,不可不防。”
    “这帮奸臣,打仗打不过朕,以为玩些小阴谋,朕就奈何不了他们?哼,他们是嫌自己的命长!”
    那双小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凛冽的杀气,朱棣的神情严肃,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阴冷的笑容,若隐若现。
    道衍和尚拱手行礼,劝道:“陛下,现如今朝臣新附,人心初定,不宜再动刀兵,望陛下慎重。”
    前段时间杀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朱棣有些杀人杀上瘾了。
    如今,道衍这么一提醒,他知道不能一味的嗜杀,暗暗压制住心中杀人的冲动。
    “那依你之见,朕该如何对付这些藏在暗处的奸臣?”
    看向一身黑色僧衣的道衍,朱棣恢复了往日的冷静。
    道衍捋了捋下巴的白胡须,淡淡道:“分而治之。”
    朱棣再次询问道:“如何分而治之?”
    道衍的那双病虎三角眼扫了朱棣一眼,哈哈一笑道:“陛下不是早就心里有数了吗?”
    “道衍,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朝中文武大臣并非全是奸佞,陛下只需拉拢忠心的,褒奖有功的,打压异心者,朝中才能安定。”
    “嗯,”朱棣微微点头,又看向郑海,“郑海,你呢?说说你的看法。”
    一直旁听两人的谈话,郑海没想到朱棣会询问自己,觉得有些意外。
    在两个聪明人面前,他可不认为自己想得到的观点,他们会想不到。
    只是,皇帝既然问了,那么,他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观点。就算是拍马屁,那他也要拍得恰到好处。
    “臣同意我师父的看法。既然朝中文臣并非铁板一块,陛下可以拉拢听话的,打压不听话的。”
    见朱棣点头,郑海又继续道:“至于武将,我们燕军将领有的是,启用自己人便是。”
    朱棣并不担心武将不听话,这能打的将领都在他手下。
    除了被他软禁在家的徐辉祖以及刚刚投降的盛庸,他朱棣手里的武将是大明最能打仗的一批将领。
    “你说说,要如何分化朝中的文臣?”朱棣饶有兴致地看向郑海。
    郑海望向道衍和尚,投去一个征询的眼神。
    在道衍面前卖弄谋略,那就像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一样。
    他可不想在师父面前表现得太过抢眼。
    道衍冲着郑海微笑,似乎也很感兴趣。
    见道衍如此,郑海暗暗松了一口气,认真地思考着该如何回答。
    “启禀陛下,臣有两个办法。”
    “哦,你说。”朱棣满眼期待地看向郑海。
    “文臣之所以称为文臣,那是他们擅长文章。要拉拢他们,自然是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朱棣低声沉吟了一句。
    郑海解释道:“陛下,文臣喜好文章,那就以修撰文典书籍的名义,招揽他们,让他们去编撰书籍。”
    朱棣一听,不禁拍案道好:“嗯,这个主意不错!”
    扭头看向道衍,朱棣点点头,褒奖道:“果然是名师出高徒!道衍,你这徒弟是越来越厉害了!”
    “呵呵呵!”道衍粲然一笑,“千里马也需伯乐赏识,陛下是明主,方能慧眼识珠,不让我这徒儿明珠蒙尘……”
    看着这两人借着自己互相吹捧,郑海真觉得好笑。
    论拍马屁的功夫,他的水平真不如眼前这两人。
    这时,站在朱棣旁边的马和也微微放松了一些,冲着郑海微笑。
    郑海得到皇帝的赞赏,马和心里很高兴。
    他与郑海是一起长大的玩伴,在他心里,郑海就是他的弟弟。
    在远离云南的应天府,他只有这么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义弟,怎么可能不为郑海高兴呢?
    听到道衍和尚的恭维,朱棣也很高兴。
    这老和尚难得拍他一次马屁,他听着很舒服。
    “郑海,你的另一个办法是什么?”朱棣再次一脸期待地看向郑海。
    “陛下,笼络文臣的另一个办法,是将他们拉到陛下身边,令他们为陛下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表现陛下对他们的重视,同时又令他们与其他大臣拉开距离,实现分化文臣的目的。”
    “郑海,你说说,具体怎么做?”
    郑海抱拳道:“陛下,您可以组建自己的内阁。”
    “内阁?”朱棣的一双小眼睛微微睁大,一脸疑惑,扭头看向道衍。
    见皇帝看向自己,道衍一脸无奈,呵呵笑道:“陛下,贫僧也不知道什么是内阁?”
    两人同时好奇地看向郑海,郑海心里也是一惊。
    盯着朱棣,郑海微微惊讶:这玩意不是你发明的吗?
    过了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
    难道,内阁是我发明的?
    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说明内阁制是谁提出的,只说是在明朝永乐皇帝时期正式建立的。
    一开始时,内阁只是皇帝的非法定咨询机构,相当于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秘书处。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就缺少了可以直接咨询国家政事意见的专门官职人选。
    建文皇帝时,朱允炆直接询问方孝孺、黄子澄与齐泰等人。
    朱棣登基后,没有了丞相,道衍和尚其实就充当了丞相的角色。
    而内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皇帝需要一个可以咨询政事的机构。
    后来,随着权力的增大,内阁才逐渐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
    内阁制最终成为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工具,形成了大明的所谓“三权分立”——皇帝拥有决策权、内阁拥有议政权、六部拥有行政执行权。
    郑海没想到,从史书上搬过来的内阁制度,竟使他一跃成了内阁制的首创者。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郑海才将内阁的基本职权与组织架构解释清楚。
    朱棣与道衍在一旁,一边提问,一边提出修改建议。
    最终,朱棣初步定下了内阁的基本架构,并决定将内阁办公地点设在皇宫中的文渊阁。
    送走道衍与郑海师徒后,朱棣下了两道圣旨:
    一是召回前北平按察使陈瑛,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恢复建文皇帝废弃的官员;
    二是命翰林侍诏解缙为侍读,编修杨荣、杨士奇等为修撰。
    八月初一,朱棣又升侍读谢晋、编修黄淮入文渊阁供职。
    不久后,朱棣又下令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一同入文渊阁供职,参与商议国家军政大事。
    自此,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七人内阁成立。
    【注】
    《明史.成祖》:“癸末,召前北平按察使陈瑛为左副都御史,尽复建文朝废弃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