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燕雀归林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返回大明。
    同月,交趾右参议解缙被锦衣卫押入京师,囚禁于北镇抚司大牢。
    大部分郑和官兵留在太仓刘家港,郑和率领船队745人返回南京。他向朱棣禀报此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移交了俘虏的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王室成员。
    在处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的问题上,朱棣与朝中大臣出现了分歧。
    朝中大臣不少人武将主张像处决海盗陈祖义一样处死亚烈苦奈儿,但朱棣更偏向郑和的意见。那就是宽大为怀,不处决国王,而是废亚烈苦奈儿国王为庶人。
    六月二十一日,朱棣命礼部奖赏下西洋官兵。
    二十九日,朱棣派太监赵惟善、礼部尚书李至刚前往太仓刘家港犒劳下西洋使团官兵。
    郑海以养伤为由,没有前往太仓刘家港,也没有与郑和一同入宫与朱棣商讨处置锡兰山国王的方案。
    他前往鸡鸣寺,拜见师父道衍和尚。
    “慎之,你的伤可好些了?”道衍和尚放下手中的佛经,看向郑海。
    “回师父,徒儿身上的伤已无大碍。”
    “有些伤,用药即可痊愈,有些伤却不见得。”道衍和尚伸出手,捋了捋下巴的白须。
    郑海微微一怔,对道衍的话有些不理解。
    道衍和尚并未解释,反倒又抛出了另一个话题:“为师近来,喜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知慎之是否读过?”
    “读过。”郑海点头应了一声。
    郑海望向道衍,有些摸不着头脑。
    师父为何突然谈起陶渊明的诗词?
    道衍站起身,轻轻拨了拨手中的念珠,慢慢踱步,走到窗户前,双手慢慢推开格子木窗。
    木窗打开,窗外喧嚣的蝉鸣从远处传来。
    抬头望着窗外的天空,道衍悠悠然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慎之,你瞧瞧天上的那些小鸟,飞来飞去的,终究还是要落回属于自己的树林……”
    “师父,您想退隐?”郑海有些惊讶地看向道衍。
    轻轻捋了捋胡须,道衍冲郑海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恬淡而安详的笑容。
    “你看这寺中郁郁葱葱的松柏,陶潜的诗文,是多么的贴切!”道衍和尚自顾自地念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好友袁珙去世后,道衍和尚便有了退隐之心。
    他无儿无女,除了郑和与郑海两位徒弟,朝堂中已经没有其他的牵绊。
    如今,郑海已经是国公,而郑和成了下西洋的正使,道衍和尚无需再为徒弟们操心。
    他辅助燕王朱棣打下了江山,成了太子少师,在朝中的地位已到极致,有如丞相,实现了年轻时的理想。
    如今,朱棣已经坐稳了皇位,道衍觉得也该功成身退了。
    “听说,柳庄居士的《柳庄相法》,书名是你取的?”道衍和尚转头看了一眼徒弟郑海。
    郑海有些诧异,犹豫了一下,只好微微点头。
    柳庄居士就是袁珙,袁珙去年去世时,郑海还在海上,没有参加袁珙的葬礼。
    想起当初,他来到大明遇到的第一个大人物就是袁珙。
    那时,袁珙还在街上摆地摊算命……
    “为师也想像袁珙一样,写一部有关佛经的书,你可有什么好的书名?”道衍的一双病虎三角眼扫向郑海。
    郑海脑袋蒙蒙的,不知道道衍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仔细回想着有关道衍的记忆,可惜他对道衍的资料记忆并不深刻。
    记忆里,道衍好像有诗集和佛经着作,时隔多年,郑海已经记不清楚了。
    除了《道余录》,还有什么来这?
    郑海低声念叨了一下:“道余录……”
    这小声的嘀咕竟被道衍听到了,道衍旅者胡须,微笑着,喃喃道:“道余录,道余录,嗯,这书名有点意思。”
    告别了师父道衍,郑海走出鸡鸣寺。
    离开前,道衍和尚还提醒郑海,不要卷入皇子间的权力斗争,不要像大学士解缙那样成为皇子斗争的牺牲品。
    刚走到鸡鸣寺大门口,郑海就被狄云叫住了。
    狄云身旁站着一名身穿道袍直裰的妙龄女子,面目清秀,见到郑海走来,连忙向郑海行礼。
    郑海自然认得狄云身旁的这位姑娘,她便是徐妙锦的贴身丫鬟小兰,只是如今也穿上了道姑的道袍。
    得知郑海在鸡鸣寺,徐妙锦叫小兰前来邀请郑海前往一叙。
    方才,小兰与许久不见的狄云聊得火热,眉眼里尽是喜悦与甜蜜。
    那双看向狄云的眸子,水灵灵的,秋波荡漾。
    双手搂着狄云的手臂,小兰整个人几乎贴到狄云身上,可没有一点道姑的风范,更像一只粘人的小狗,惹人怜爱。
    发现郑海投来注视的目光,小兰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悻悻地松开双手,微微低下脑袋,不好意思地扭过身体,走在前边给郑海带路。
    郑海呵呵一笑,并不出言调笑。
    瞥了一眼狄云,只见狄云也是一脸幸福的笑容,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兰走在前面,走走停停,时不时回头,羞羞地偷瞄一眼狄云。
    郑海冲狄云使了一个眼神。
    狄云自然明白郑海的意思,咧嘴一笑,快步走上前,轻轻拉着小兰的小手,与她并排走在前头。
    “讨厌,你干嘛抓着人家的手。”小兰轻轻挣脱狄云的手,快速扭头,瞥了一眼后头跟着的郑海,小脸依旧红扑扑的。
    狄云嘿嘿笑着,再次伸出手,轻轻握住小兰的手:“小兰,我哥又不是外人。”
    小兰又轻轻挣扎了一下,没能挣脱狄云的手,便不再拒绝,与狄云手牵着手,只是又偷偷瞄了一眼身后不远处的郑海。
    见郑海一脸笑容,她连忙收回视线,再次羞羞地低下头。
    看着这一幕,郑海觉得实在好笑,忽然又觉得被人喂了一顿狗粮,没来由地心生艳羡。
    如果他与徐妙锦也能这般,那该有多好!
    穿过山间的小道,从尼姑庵侧门跨入后院,再走过一条曲曲折折的廊道,迈过一道门槛,走进一扇木门,便到了尼姑庵的禅房小院。
    徐妙锦居住的禅房位于尼姑庵一排禅房的一个角落里,更为偏僻,也更幽静。
    郑海跟在狄云与小兰身后,走在青石板小路上,慢慢走向徐妙锦的禅房。
    石板路两旁是翠绿的竹子,路上却没有一片树叶,十分的干净。
    一阵微风吹来,竹子轻摇,沙沙沙的树叶摩擦声,细听可闻。
    咚——咚——咚,远处传来木鱼声声,一阵佛香悄然飘来,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佛国净土,令人忘却了世间的纷扰。
    悄悄放慢脚步,郑海轻轻吸了一口气,只觉浑身舒坦。
    突然,隔壁院墙传来一阵嘈杂声:“放开我,你们再不放开,我就要喊人了。”
    郑海、狄云与小兰同时停下脚步,互相看了看,循声望向不远处的院墙。
    “哈哈哈!”一个男子肆意地大笑,随即,又传来很嚣张的一句话,“你喊啊,倒是喊呀,你就是喊破喉咙也没用!”
    “来人啊!来人啊!”
    女子大声呼叫后,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一个男子的嚣张声音:
    “哈哈哈!看见没有,就算你喊破喉咙也没用,不会有人来帮你的!”
    【注】
    《明史.成祖二》:“(永乐九年)夏六月乙巳,郑和还自西洋。是月,下交趾右参议解缙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