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道衍去世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小主,太子妃刚才说的交趾在哪里?他们为什么又闹叛乱了?”
    徐小兰一边收拾房间,一边询问徐妙锦。
    “交趾具体在哪里,我也不清楚,”徐妙锦轻轻摇头,“不过,我听慎之说过,是在大明的最南边,比云南还要往南边去。”
    “哦,”小兰有些心不在焉,低头道,“不知小云会不会在交趾那里。”
    徐妙锦走过来,轻轻抱住小兰,安慰道:“小兰,你放心,小云不在交趾,他不会有事的。”
    “小主,你真没有骗我吗?小云真不在交趾?”
    “不骗你,慎之跟我说过,小云是去开辟前往澳洲的新航道,他不可能在交趾……”
    “小主,澳洲在哪里?”
    “澳洲嘛,”徐妙锦思索了一下,解释道,“慎之说,澳洲在旧港的南方,过了旧港还要往南航行很远的路程。总之,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在大洋上一块新的大陆……”
    “只要小云不在交趾,那我就放心了。”小兰的眼眸又恢复了神采。
    徐妙锦再次安慰道:“你放心,小云不会有事的,下次慎之回来时,小云一定会回来。”
    小兰轻声“嗯”了一声,重新起身,去收拾房间里的物品。
    桌子上的篮子里装的是一些水果,篮子旁还有几个盛放礼品的木盒。
    打开一个木盒,小兰发现,这木盒里盛放的是贵重的人参。再打开其他盒子,又是一些名贵的滋补品,其中有一个盒子里放的是鹿茸。
    “小主,太子妃给你拿来不少名贵补药,定是听说了小主前段身体不适……”
    “还不是你说漏了嘴?”徐妙锦没好气地瞪了小兰一眼。
    “小主,我……我去给你熬药,”小兰便要寻找解开走开,走到门口又停住,“对了,小主,我听郎中说,好像那个红花不能和鹿茸一起使用。您还要放红花吗?”
    徐妙锦沉默了,轻轻摇头,似乎想起了什么。
    小兰嘴里的红花是藏红花,是用来避孕与堕胎的一味中草药。之前为了避免怀孕,徐妙锦一直在服用以包含红花的避孕中草药。
    如今郑海不在身边,徐妙锦自然无需在服用避孕药。
    见徐妙锦双眼失神,面露哀伤,小兰知道她的小主可能又想起那个远在云南的孩子,便转移话题道:“小主,我听太子妃说,皇太子又陪陛下北巡了。”
    徐妙锦只是轻声“哦”了一声。
    “小主,我听说道衍大师也去北京。”小兰又道。
    徐妙锦这才回应道:“道衍大师为什么要前往北京?”
    “我哪知道,”小兰嘟嘟嘴,“北京的冬天可冷了,这道衍大师能受得了吗?”
    徐妙锦轻叹一口气:“道衍师父已是耄耋(mao die)之年,不该去北京的……”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北京。
    道衍,即姚广孝,已经八十四岁高龄,居住在北京庆寿寺。此时,他已经病重,不能入朝觐见皇帝。
    朱棣乘坐马车两次驾临庆寿寺探视道衍,两人交谈甚欢。
    从道衍追随燕王朱棣前往北平,到道衍献计要燕王装疯卖傻蒙骗执意削藩的建文帝,再到起兵靖难,几经胜败,最终直取京城,道衍这个谋士推动着燕王朱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成为大明皇帝后,朱棣面临朝中复杂局势,又是道衍充当起“幕后丞相”的角色,协助朱棣一步步打压前朝旧臣,稳住了局面。直到如今,朱棣坐稳了龙椅,大明日益强盛。
    回忆过往的种种,朱棣与道衍都觉得恍如昨日,两人感慨万千。
    “咳咳……咳咳……”道衍连续咳嗽几声。
    朱棣连忙上前扶住道衍,轻轻拍了拍道衍的后背:“来人,把朕准备的金唾壶取来。”
    一名侍从手持金唾壶走进房中,双手捧着,放在道衍大师嘴前,等候道衍吐痰。
    道衍摇摇头道:“陛下,贫僧的日子不多了,用不着这金唾壶了……”
    “诶,道衍,别说只是这么一个金唾壶,只要朕办到的,你尽管提,”朱棣与旁边的侍从太监协助道衍躺回床榻,“你还有什么要求?”
    道衍轻轻点头,看了一眼朱棣身旁的两位侍从太监。
    会意地点点头,朱棣看向两名侍从:“你们出去候着,朕与道衍说几句话。”
    两名侍从走出房间,关上房门。
    朱棣坐在道衍床边,问道:“说吧,你还有什么要求?”
    道衍微笑道:“贫僧只有一个要求,僧人溥洽关押已久,贫僧求陛下赦免他。”
    溥洽和尚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当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皇宫,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扮成和尚逃走了,溥洽和尚知道这件事;又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曾经藏在溥洽家里。
    而当时,溥洽确实出现在大火焚烧的西宫,可能知道一些内情。
    朱棣将溥洽抓起来审讯,逼问朱允炆的下落。而溥洽一直说自己不知情,被朱棣关押起来。
    朱棣命郑海追查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没消息,又暗中命给事中胡濙四处搜寻朱允炆的踪迹,可却一直都找不到。
    朱允炆一直找不到,溥洽就一直被关押。
    这一关押,就关押了近十六年。
    若不是道衍提起此人,朱棣几乎都要忘了这个溥洽和尚了。
    都十六年了,不管溥洽是否真的知道朱允炆的下落,朱棣相信这个人都不可能说出来了。毕竟,要说的话早就说了。
    想明白这点,朱棣答应道:“嗯,朕允了。”
    “谢陛下。”道衍双手合十,向朱棣行了一个佛礼。
    朱棣盯着道衍,问道:“道衍,你可还有什么要跟朕说的?”
    道衍轻轻摇头。
    “来人,传朕的旨意,将僧人溥洽从牢里提出来。”
    朱棣说完,门外应了一声是。
    不久后,僧人溥洽被人带进房间。原本是光头和尚的溥洽,如今已经是一头白发。
    道衍起身,拉着溥洽对朱棣叩头拜谢:“多谢陛下赦免。”
    朱棣看了溥洽一眼。淡淡道:“你要感谢便感谢道衍吧,是他求朕赦免你的。”
    朱棣命人扶道衍回床上躺着,命其他人随自己一起离开。
    出了庆寿寺,朱棣坐回御用马车,询问身旁的太监王彦:“他们两人,在房间里都说了些什么?”
    “禀陛下,道衍并没有说话,溥洽跪在病床前也只说了一句话……”
    “是什么话?”
    “溥洽说,吾余生,师所赐也。”王彦回复。
    朱棣有些失落:“走吧。”
    没过几天,朱棣就收到了道衍和尚去世的消息。
    得知道衍去世,朱棣十分哀恸,辍朝两日,命礼部为道衍举办丧礼,是按照僧人的丧礼举办,追赠道衍为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
    朱棣特赐道衍墓地,葬于房山县东北,为他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知道当年事情的人,又少了一个,”朱棣在奏折上批住,喃喃自语道,“郑海,你师父去了,你不该去陪陪他吗?”
    【注】
    《明史.姚广孝传》:“(永乐)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至是,帝以(姚)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