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鸠兹?芜湖啊!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一国之君拒不接见来访的一国正使,其实论起来就显得很不尊重了。
    如果不是郤至经过数年的不顺,也就是失去了“蒲”地,好久之后才拿到“温”地,真的很难耐不下性子来等候,一定是有那样的遭遇立刻收拾行囊率队归国。
    所以说,一个人的经历很重要,不到定性的阶段,每每历经过一件什么事情,能够让人产生新的变化。
    无疑问,郤至就是因为那些经历在往好的方向改变,不是变得更差了。
    郤至和楼令不乘船,其余晋人自然也就不可能上船。
    因为晋人都不上船的关系,公子余眛只好调来更多的牛,结果就是在原地耽误了两天。
    调来牛做什么?肯定不是宰了吃。其实就是用来拉车的。
    现如今的南方诸侯,他们其实不怎么缺马,只是南方跟北方有区别,当地人大多会选择以牛拉车,不是优先选择马。
    讲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南方的降雨季节比北方多,一场雨之后土质容易变得松软,马和牛同样是大型的牲口,牛真的就比较适合在南方进行拉车。
    那个道理跟农耕通用,现如今南方大多以牛耕作,北方却是大量使用马,说白了就是水田与旱田的区别。
    吴国的城池不多,林林总总数下来,一只手的手指头都数不完。
    与此同时,在真正开始旅程之后,晋人对于吴国道路不发达的印象十足深刻。
    “这是走哪,基本上都要重新开路的样子?”楼令不怀疑公子余眛是不是特地领他们到荒无人烟的地方。
    之所以说是重新开路,主要是原本就有路,只是各种植物重新生长了出来。
    其实跟少有人通行也有关系,要是走的人多了,哪怕植物生长的速度再快,不至于要重新开路。
    “这里的山不多,倒是吴人很喜欢居住在山上啊?”郤至已经用游玩的心态在对待这一次出使了。
    之前不是说了吗?吴国的城池极少。
    没有多少城池的吴国,他们的人口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人以部落形式独居,一般会选择某座山,或是选在某条河水或溪水边上,用来当栖息地。
    吴国内部有自己的地域划分,不会像北方人那般称呼山蛮或水蛮,称呼的核心意思却是差不多。
    晋人走了几个吴国的村落,很难免会生出瞧不起吴国的心思。
    该怎么说呢?
    多数的吴人真就是一副披发纹身的状态,乃至于走了四个村庄,其中的一个村庄竟然还依靠打猎与采集过日子,另外三个村庄的农耕状况也是极差。
    讲道理,吴国有平原,并且平原的面积比晋国还要广。
    如果说是因为树林密布导致无法展开农耕,以为晋国就不是相似的情况吗?
    只能说,吴国自有国情在,他们的中枢或许想改变,奈何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够让情况得到扭转。
    中原列国能够开垦出大片农耕区,他们要感谢中原的竞争远比南方大,再来就是制度关系不同,导致吴人与中原人对农耕的追求存在差距了。
    吴国有贵族,可是多数贵族没有封地,某个地区要发展什么,中枢下达指令都不一定有用。
    中原不一样,多数贵族会有封地。有封地的贵族还有“指标”这玩意,敢不努力,无法支撑纳赋所需或是交不上税,封地可是会被收回的。
    吴国这边,多数土地归于一国之君,干出什么成绩,受惠的其实也就国君。
    所以,给自己干活,与帮诸侯干活,无论从心态还是实际动手欲望,哪可能没有存在区别。更别提现在不是立功,能够得到等价回报的时代了。
    “我好像记得伍子胥为吴国做了超大的事业,得到的待遇也就是被赏赐一座宅子?”楼令没有记错,只是缺了私人武装、仆众等等。
    另一位来到吴国发展的孙武,他做下了偌大的功绩,得到的待遇其实也挺一般,甚至晚年不止处处受到监视,生活条件还过得比较寒碜。
    在春秋战国时代,南方诸侯确实不如北方诸侯大气,无论楚国、吴国或越国都是那般情况。
    也就楚国底子厚,导致楚国一次次跌倒还能爬起来,吴国和越国跌倒一次之后就干脆被灭。谁敢说跟历代吴君或越君,他们的只能同艰苦无法共富贵以及刻薄寡恩无关呢。
    他们沿着大江一直向西,沿途也就“鸠兹”一座城池。
    这一座城池很有吴国的特色,也就是占地面积不广,不过城墙却是高达七米。
    别小看七米城墙,需要用到“高达”这样的字眼,原因是它在吴国为数不多的城池中,城墙高度排在第二。
    “这里是吴国面对楚国的最前沿?”郤至近来的话很少。
    郤至虽然对南方不是那么熟悉,没有记错的话,楚国还要在更西边才对?
    楼令很恰好有来过附近,只不过是在魂穿之前,想道:“这里是芜湖吧?”
    当地的地势相对平坦,有山也只是一些小山包。
    只是大江两岸布满了各种植物,尤其是水网非常的密集,倒是符合“鸠兹”作为吴国舟船集中地的要求了。
    在这里,楼令看到了吴国大一些的战舟。
    那是长度大约十六米,宽三米左右的翼舟。它分为上下两层结构,没有船壁的防护,下面是划桨水手舱室,上面则是提供战士活动的平台。
    因为船桨在两侧的关系,取名为“翼”,史称:翼舟。
    现在还不是吴国舟师最为鼎盛的时期,只是看“鸠兹”这边的景象,吴国显然有了相当规模的水师了。
    楚国在与晋国的对抗中用不到水师。恰是楚国主要寻求北上争霸,导致楚国并没有在舟师方面发力。
    楼令在南下之前有特地收集过资料,只是碍于各种因素,能够收集到的情报或资料都相当有限。
    在途经宋国期间,楼令尝试派人去拜访华元,本着试一试的可能性,没想到华元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提供了不少关于楚国的情报。
    得到来自华元提供情报的楼令,他更新了对楚国的所知。
    毕竟,楼令是魂穿过来,哪怕不了解春秋时期的情况,再怎么都知道是楚国战国七雄之一。
    那不代表楚国在与吴国的竞争中胜出,问题是楚国最终存活了下去,倒是吴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了。
    “以此来看,我们确实需要吴国。”郤至见识完了吴国的舟师,讲出了这个观点。
    楼令好奇地“噢?”了一声。
    郤至说道:“吴人在摩拳擦掌。”
    仅是从吴国备战,不能视为必将与楚国发生冲突,关键的因素是楚国不会坐视吴国壮大。
    “吴国向西扩张了。”楼令有的话没有说。
    不知道吴国君臣在想什么,他们主动攻击干越,使得吴国与楚国实现势力范围的重叠。
    要不然的话,楚军想攻打吴国,其实是需要途经干越这个部落联盟势力范围的。
    “巫臣来信,提到吴君已经愿意接见。”郤至说这个时候有明显的撇嘴动作。
    楼令笑了笑,说道:“这么说,吴国已经确认楚国将会出兵东向了。”
    这并不能算是吴国君臣的前倨后恭,大概就是想留有后路而已。
    当然了,跟刑巫臣近期的努力也有极大关系。
    刑巫臣是最希望晋国与吴国走到一起的人之一,他为此甚至将自己的嫡长子召唤到吴国,并且极力游说吴国高层向晋国学习。
    学习什么?晋国派人训练吴国的军队只是其一,刑巫臣想要的是晋国全方位扶持吴国,包括输送书籍,教导农耕,等等之类。
    这些事情,刑巫臣已经请示过晋君獳,具体有没有得到通过,反正楼令只听说晋君獳正在犹豫不决。
    他们在“鸠兹”待得时间很长。
    期间,公子余眛像是要炫耀那般,告诉郤至与楼令,说会安排一次大型演练,届时请郤至和楼令登舰观看。
    哪怕晋国就在大河边上,包括楼令在内的晋人对水战,讲实话就是完全陌生。
    大河跟大江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大河能够通航的河段不多,更多的是有礁石或暗礁的河段。
    不止是河床诸多因素,跟水平面的水流速度变化太大也有关系,一些河段的漩涡简直就是超级多。
    “吴人想要炫耀武力?他们跟我们炫耀舟师,这……”郤武觉得吴人很搞笑。
    楼令却不那么看,对郤至说道:“吴国水师强大对我们(晋国)利好。”
    反正,晋国又不指望吴国北上会师,要的就是吴国在南方给楚国捣乱。
    这样一来,吴国全力发展水师,不是对楚国的威胁更大了嘛。
    郤至只是“唔”的回应了一声。
    由于吴国君臣在他们到来时的所作所为,讲实话就是让郤至记仇了。
    成熟了的郤至不至于因为不爽而破坏晋国的战略,只是别奢望他能够有多么高的热情。
    要不是刑巫臣一直在奔走和努力游说,事实就是郤至真会当这一次是在观光旅游。
    “别搞到最后,你被留下。”郤至还是比较嫉妒楼令在吴国获得的待遇。
    楼令听了沉默下来。
    讲事实,楼令也在怕自己会成为那个为大局而牺牲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