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化肥的意义
作者:兰若寺小妖   我在年代文里养妹的日常最新章节     
    陈老板不愧是在国营单位招待所当过领导的人。
    从他嘴里张清明晓得了一些旁人不知道的情况。
    国内自从建国后最注重的永远是农业。
    因为要养活的人口实在是太多。
    粮食供给这是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
    自从国际上普遍开始使用化肥增产之后,国内就拿出宝贵的外汇大量进口化肥。
    改革开放几年下来,虽然国内化肥产量增加了几倍,但对于全国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你们弄海货的人应该都听说过,”陈老板压低了声音,“有几样东西进来过不过关卡都是无所谓的,也没人会查来龙去脉。”
    他伸出了三个手指。
    “就是机床、芯片和化肥。”
    “当然你们弄海货的一般不会关注化肥,那东西进口是免税的,对于你们来说利润太低运费又高。”
    “至于其余两项国外卡的死死的,有办法的人不多。”
    张清明摸了摸下巴,他明白陈老板说的市场里缺的这些东西大概都是什么人要。
    这些人做生意赚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其他的利益纠葛。
    比如特种钢材、高强度水泥、进口零机械部件这些东西,拿到手里都是能让家里人出政绩的东西。
    可化肥这东西......。
    没有一定的数量,根本堆不出政绩来。
    投入少了,地方上多收的那几斗米,上头还会以为是今年风水好。
    投入多了......还是算了吧,没哪家有这个资本。
    哪怕只是一个县的田地都是以万来计算的。
    就算是有,也不会奢侈的投到最高一个县级干部的身上去。
    而且国内出产的那点化肥和进口的份额,不知又多少人盯着,一家又能弄到多少?
    面对张清明的疑问,陈老板露出一丝得意。
    “恰恰相反!”
    “虽然国内自产的化肥加上进口的都不够分,但上头那些人家一旦遇到化肥就会出手抢购。”
    “原因就在于......。”
    听完陈老板的解释,张清明是真的涨了知识。
    江南和中原一带,几乎每个县都有农业示范基地,这里才是真正能出政绩的地方。
    他们只需要保证农业示范基地里化肥供应就行。
    一年下来,多则三十吨、少则十几吨化肥就够用。
    至于为什么全县粮食产量上不去,那都是工业口化肥产量不足的锅。
    而现在市面上少量流通的进口钾肥,全部一口价30元一袋,一袋一百斤,基本是见光被秒。
    进口钾肥在供销社的终端售价是40元\/袋,国产的在20-30元\/袋不等。
    为了说明这东西的紧缺,陈老板又说了两件事。
    为了解决全国的糖荒,八零年的时候,国家出政策鼓励农民种甜菜和甘蔗,给出的最大优惠政策是:每上交一吨甘蔗或者甜菜,就奖励50斤化肥。
    到现在全国糖类作物已经连续三年大丰收。
    而另外一件事是本省发生的一个案子。
    本省南边的两个村子再次发生械斗,以前械斗是为了抢山抢水,而这次是为了抢乡里的化肥份额,两边死了三个人......。
    陈老板说到最后叹息一声。
    “哎,你要是能搞来化肥,整个市场里的人都会倒履相迎。”
    张清明脸上的笑容大了一丝。
    “你还别说,这进口化肥我还真有。”
    “真有?”
    “真有,不过也不多。”
    “少一点也没关系,我帮你联系个人。”
    “也就两百吨左右吧。”
    “咳咳咳咳咳~~~,”
    陈老板刚刚喝下的茅台都喷了出来。
    两百吨?!
    这还不多?!!
    就算按批发价卖也要十二万!!
    他们两口子忙了三年下来,也才赚到了一万多。
    自己没停职之前的工资是多少来着。
    一个月也就七十多一点吧。
    ......
    看着停在自己饭店门口的td-50五十铃重型卡车,还有卡车后面那一袋袋的化肥,陈老板心跳开始加速。
    他根本顾不上去想,为什么张清明会自己开卡车这件事。
    td-50五十铃重型卡车是张清明在随身城市北边的一个小影视基地找到了一辆道具车。
    td-50五十铃重型卡车的纸面载重量还不错,顶额载重十二吨。
    但张清明这辆车装了十五吨化肥,依旧开的很溜。
    这就说明这辆卡车只是表面像td-50五十铃,里面的发动机和车身的大梁肯定是后世的东西。
    张清明的卡车驾驶技术超水,才五百米不到的距离,开得手忙脚乱,要不是知道踩刹车和拉手刹,他差点把陈老板的饭店给免费拆除。
    陈老板选了一包没有任何标志的化肥,用店里的小推车推着飞一般的往市场那边去了。
    张清明在原地等了半小时,五六个人跟着陈老板赶了过来。
    这七八个人里就有曹晓刚在。
    张清明笑了起来。
    在看到靠在卡车门边的张清明时,曹晓刚的脸色也是微微一红。
    新市场里也有化肥厂的人在,他们长期在这里收购生产化肥的材料,对于国内外的化肥都非常熟悉。
    经过这几个人的初步检验,都认可张清明带来的正是高质量的钾肥。
    所谓“高质量”,潜台词就是一等品的国外货。
    曹晓刚本来有些放不下面子,毕竟几个小时前自己才说过没人会和这小子做生意。
    自己要是跟着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么?
    但化肥厂的人偷偷告诉曹晓刚。
    这批货的质量很高!
    很像国外那帮人从不卖给咱们的那种内用货色。
    这十五吨用在地里能抵得上国产的三十多吨!
    曹晓刚不得不为之动心。
    在新市场六个主事的人里,恰恰是他们曹家对这批化肥的需求是最刚的。
    在八四年这个节点,正好是很多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恢复工作的主官即将做满一任的关口。
    政绩考评如火如荼。
    曹晓刚的堂叔就在隔壁本省南方某县做主官,家里运作他明年升副市还差了点火候,他知道堂叔管的那个县里试验田可不少!
    这批进口化肥,他必须吃下两车才够。
    曹晓刚纠结的脸色张清明自然看到。
    心里痛快无比。
    这脸打得又快又舒服。
    他也不怕对方暗地搞他,除非新市场的名声彻底不要了。
    不过张清明到底不是真的小年轻,知道继续打曹晓刚的脸除了结仇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张清明笑着对满脸纠结的曹晓刚拱拱手:“曹总,咱们算是不打不相识,我这里的生意还请以后多照顾一二。”
    曹晓刚尴尬一笑:“好说,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