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认知之路
作者:朱旁逸   开局举报系统,我超脱了最新章节     
    苏晨没有回答李欢,反而说起了不相关的事。
    “人的认知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李欢一愣,不明白苏晨为什么会这么问,但苏晨不说,他就不问。
    “应该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影响吧?”
    李欢的回答并不肯定,显然,在苏晨面前,特别是真我境面前,他总感觉没什么底气。
    苏晨不置可否,自顾自的说道:“人若要形成认知,必须先具备认知的条件。”
    “即,人这个个体必须发育完成。”
    “机体完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完善,这是人体与外界交互的重要保证。”
    “之后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听到这,李欢松了口气,他说的总算没有全错。
    苏晨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扭过头来看向李欢。
    “内在因素,可以分为情绪因素和个性化因素。”
    李欢皱眉,试探着问道:“情绪因素,是不是说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更有创造力,更有探索欲望,而消极的情绪,容易使人萎靡,不愿深究,所以对外界的反应有惰性。
    “容易形成片面认知?”
    苏晨赞同的点点头。
    李欢心中一振,随即又问道:“那个性化因素是什么,人的性格影响他的认知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
    苏晨微微一笑,指了指李欢的脑袋,又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个性化,是我们无法拒绝、也难以改变的东西。”
    “每个人一出生,都会变成混沌,这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不同。”
    “人类的诞生,从父母双方各传承一条染色体,形成受精卵。”
    “按理说,诞生的人类应该有一样的。”
    李欢沉思,是啊,人类基因由dna片段承载,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可以说,染色体就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按照逻辑,男女都有22对常规染色体和一条性别染色体。
    即便人类基因再多样化,总会出现两个同样的人。
    概率存在,那么概率就会成为现实。
    在无穷样本下,没有奇迹,有的只是必然。
    虽然人类数量不够,但概率这东西,从来与数量关系不大,概率和数量,一直是两条平行线。
    按理论,早该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并没有。
    所以,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一切呢?
    “这就是个性化的原因吗?”
    苏晨想了想,简单的说道:“你可以认为,我们从混沌一片形成独特的自己,然而就在我们形成自己时,第一道枷锁,基因锁就拦住了我们。”
    “无论我们先天拥有怎样的潜力,在形成的时候,基因会控制我们的身体,形成基因需要的模样。”
    “我们最完美的模样,基因不需要,它像个顽固的框架,强迫我们必须塞入框架中,把我们塑造成框架的模样。”
    “我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
    李欢恍然,感觉脑袋开阔不少。
    “就是说,个性化,是我们的身体发育情况。”
    “身体发育完成,但每个人的‘完成’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智商120,有的人却是250;有的人反应敏捷,对外界信息接受速度快,有些人总是慢一拍,做什么都要落后。”
    “有人先天嗅觉灵敏,有人先天嗅觉缺失,甚至眼耳口舌皮都有各种不同。”
    “个性化,是肉身框架对我们个性化的适应程度。”
    “适应度越高,我们越厉害,适应度越低,就会出现重重能力缺失,甚至失去某种能力。”
    苏晨皱眉,想纠正李欢,但觉得他能理解到这步已经不错了,强行纠正,是怕会让他脑袋打铁,把他搞迷糊了。
    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到时候自然就懂了。
    “内在因素基本差不多,外在因素,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认知的开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
    “水往下流,气往上飘,重而浊的会下落,轻而清的会上浮。”
    “人类通过感官,了解自然界的一切,然后总结规律,化为知识传承,人类的下一代,就不必经历这么曲折的认知过程。”
    “他们可以接受上一代人的教育,父母会告诉他们火是热的,水是凉的,凉的能把热的变凉,所以水能灭火。”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加深,他们会发现很多不同于他们常识的例子,于是,推翻之前的结论,总结新的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继续传承给下一代。”
    “这也是人类知识的由来。”
    “所谓知识,只是人类认知自然的结果,认知没有绝对的对错,知识也是。”
    李欢明悟,脑海如同过电一般,整个人产生了酣畅淋漓的快感,他知道,那是内啡肽分泌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快感。
    和多巴胺那种低级的肉体快感,不知道优越了多少倍。
    内酚酞让人越来越优秀,多巴胺让人越来越差劲。
    他知道了更多知识,内啡肽大量分泌,让他更加兴奋,耳聪目明,脑袋越来越好用。
    “这么说,人类就会不停的循环。”
    “认知世界--肯定世界--否定世界--肯定世界--否定世界...”
    “总结来说,就是感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之否定...”
    “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能完全认识世界。”
    苏晨一开始还感到欣慰,但听到后面就开始摇头。
    “再次回归人的个性化。”
    “人的感官是有限的,眼耳口鼻舍,存在物理极限。”
    “总有一天,人类依靠感官那浅薄的感知,再也无法否定世界。”
    “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物,拓展感知范围,继续否定世界,人类才能再次进步。”
    “但外物总归有各种不便,不如发展缓慢,观察错误等等,此时人类的发展就会变慢。”
    “认知就到了最后的动态平衡阶段。”
    “人们时不时发现一个新知识,但不足以推翻旧有的知识体系,只能正确与错误并存,慢慢更新换代,形成一个动态平衡。”
    说到这里,苏晨看了看李欢,叹了口气。
    “平衡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任何超出认知的东西,只要不能瞬间击破,这个人类历史以来知识积累形成的平衡,都会慢慢融入其中,成为这个平衡体系的一部分,并促使这个平衡越来越强。”
    “如同磨盘,这个平衡坚硬到一定程度,任何进入磨盘的东西都会被碾碎,成为磨盘的功勋章。”
    “最后,这个以人类为基础建立的平衡,就会形成一种顽固的人类中心思想,任何人在里面,都会失去真我,成为这个平衡运转的一颗螺丝钉。”
    “除非某一天,这个平衡超脱,所有人才有再次恢复个体自由的希望。”
    李欢眉头紧皱,心中不妙,觉得事情好像出现了意外。
    “你为什么叹气?”
    苏晨一脸歉意,解释道:“如果你不抓紧时间突破真我。”
    “就很难突破真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