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三月下旬栽秧,种粮食!
作者:笑美人   古代种田文里,老黄牛大房不干了最新章节     
    事实证明,小周氏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
    她几次想找自家夫君说这事,后者白日跟着费脑读书、打拳,夜里褥子一盖头,倒头就睡,简直秒入梦乡,呼噜声震天的那种。
    她找妯娌提了提,后者才将分家后新起房子一事说了说。
    啊……
    新起房子啊!
    小周氏羡慕的眼泪从嘴角流下来。
    再也没提这件事。
    郭盛安本人,白日除了教家人读书识字,打拳修身,顺带教大山木匠手艺,打打小玩意儿,还得去深山陷阱收野味。
    收来的野味有些腌制,有些烟熏,厨房横梁上的肉都挂满了。
    腌制和熏好的肉,皆得放进地窖。
    肉一多,郭盛安还担心耗子光顾,于是指挥家里壮劳力打石头。
    家中壮劳力也就那么几个,他只好请村里青年来一起打。也不用给钱,包一顿饭就成,这一顿饭里肯定得有荤腥。
    这样一来,村里青年上赶着。
    打石头、背石头都是力气活儿,只有砌石头轻松些。
    郭盛安干打石头的活儿,让郭盛全和大山一来一回的背石头。一来是监督请回来这些壮劳力有没有偷闲,二来打石头比背石头更费力气些。
    大山还在长个儿,他给对方编的背篓是小型的,装载量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不算虐待童工。
    等打完和背完石头,几人才开始在地窖砌石壁。
    按照郭盛安的标准来的。
    既然要防着耗子,石壁必然得严不透风。石块打得小,缝隙小,这些缝隙都是用沙子、石灰混合填充。
    几百年前,这里早早发现石灰石,经过时间的推移,石灰石得到广泛运用,民间手中有钱的人家不吝啬起砖瓦房,稍微有些钱的人家则起石头房子,便是用这石灰石巩固的。普通百姓还在住土坯房。
    他只是改造个地窖,加上沙子的混合,即便石灰石价格在齐王朝仍价高,他们郭家也不是用不起。
    公中出了三两银子买的石灰。
    地窖改造好,家中外人散去后,大周氏才伙同两个儿媳将家中肉搬去地窖。
    地窖严不透风,再加上这满满当当的皮粮和肉,郭家每个人脸上止不住的笑。
    而离开的村中壮年,纷纷议论着郭家还剩多少肉。
    “之前捞那么多鱼,还打了一头野猪,我们帮着砌石壁,是一块肉也没看到,也不知道在防着谁。”
    “一块肉都没看到?你吃进肚子里的是假的?”
    “倒是忘了这茬。”
    “那头野猪应该很大一头吧?我家那口子之前估摸了下,郭家野猪肉换粮食那会儿,换出去大约有百来斤。”
    一下子,他们都沉默了。
    家中这么多肉和粮?!郭家快成富族了吧?!
    快成富族的郭家,休整了几日,还是得下地。
    稻田里的冰完全融化,气温回暖,家家户户男人女人开始下田栽秧。
    栽完秧还得翻地,下一些耐吃种子,譬如常见的皮粮,还有南瓜什么的。
    现在的南瓜和苞谷都没经过后世的研发,南瓜不甜,是面的。苞谷也没什么水分,连着苞谷芯一起研磨了,可以当面糊糊吃,或者擀成面条也能吃。
    太阳高升,带着暖意的村里人,穿着怎么方便怎么来,只着中衣和裈,踩着草鞋来到田埂处,光脚下稻田开始插秧。
    因郭盛安为家中造福,他提出让月娘在家中做饭带孩子,不用下地的要求,被全票通过。
    他插秧的速度很快,一秒一束,对标得整整齐齐,还没有插深插浅的行为。秧苗无论插深插浅都不宜存活。
    这样的速度,在路过其他人看来,羡慕不已。
    就是郭家自己人也忍不住心中感慨。
    让刘月歇息算什么?大哥\/大郎一个能顶三了。
    郭盛安干完往年属于自己的活儿,精神劲儿十足,又去帮爹娘的。
    二房那边没帮,毕竟爹娘的帮完,二房那边起了向大哥看齐的心思,拿出后世竞赛的劲头,也差不多完工了。
    翻地?郭盛安也是最快的。
    热汗如瀑,但丝毫不影响他胳膊挥力和下腰,仍是两三秒一个坑。
    因为动作快,他便让大周氏做点轻省的活儿,譬如,他翻地,娘撒种就行。
    偶尔,大周氏撒种的速度都跟不上郭盛安翻地的。
    因为都是力气活儿,家中顿顿都是荤腥,尤其是午食那顿,月娘要割几斤腊肉和半只野味下锅。
    她做的味道不如郭盛安,不过胜在下足油水,再加上所有人都累了一整日,只吃干的都如同美味,更别提这么多荤腥了。
    赶在种子撒完,沃完肥,终于比往年还提前完工。
    不用浇水,毕竟雪化后,土壤足够湿润,气温能保证种子的存活率。倒是比往年少了一道工序。
    郭盛安都累得有些疲倦,更别提郭家其他人。
    家中唯一还有精神的,便是月娘。
    每日按照郭盛安的提示,变着花样换菜谱,将腊肉熏肉做出百种花样来,给家人补身子。
    孩子们也懂事,有帮看着龙凤胎的,有帮月娘打下手的,皆是减轻月娘家务上的压力。
    又过了半月,临水村其他人家都肉眼可见地瘦了不少,唯有老郭家反而圆润了。
    闲暇下来,月娘和小周氏开始裁剪棉布,给家人做衣裳。
    孩子们脸兴奋得通红。
    吃饱饭,穿新衣,收压祟钱,是他们小小天地里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三件事。
    月娘会刺绣,打算在郭盛安衣袖上绣些花纹,还问郭盛安喜欢什么图案。
    郭盛安:“能穿着舒坦就成,不必这么麻烦。我们孩子多,每人做一件,你都得花不少时间。”
    知道对方体恤自己,月娘面色微润,“那我看着绣吧。”
    柔儿看过来,“娘,你做好衣裳,我能自己在上面绣图案吗?”
    月娘问她:“你要绣什么图案?”
    “田七。”
    其他人:“……”
    见过绣花的,没见过绣中草药的。
    柔儿开了口,雪儿也道:“娘,我也想绣东西。”
    月娘:“你想绣什么?”
    “人参。”
    郭盛安、月娘:……
    得,大的什么样,下面小的也一一效仿。
    曼儿举手手:“娘娘娘,我也要绣东西。”
    这回,月娘连问话都省了,一个眼神看过去,曼儿便会意,道:“我要绣弩箭!”
    意料之外的答案。
    月娘难得不觉三闺女想法跳脱,询问:“为什么?”
    郭曼儿手脚比划:“爹爹打的弩箭太好看了!”
    郭盛安觉得,如果不是古代词汇没有扩展,曼儿口中的“好看”,用“帅气”更精准些。
    月娘笑道:“衣裳反正是给你们做的,到时你们想绣什么都看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