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海外承天爵位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允许诸侯设立宗庙,这是朱由检的一个手段。
    他知道海外爵位对大明的人吸引力很小,这从他在群臣那里轻易获得境外事务主导权就可以看出来――
    大明普遍认为境外就是蛮夷,边疆政策基本是被动应对,完全没有进取之心。
    这从洪武、永乐之后,大明在边角不断丢失土地就能看出来。
    文官主导的政权,本能地排斥武事。大明没有像前宋一样衰弱,已经是件幸事。
    俞龙戚虎、东李西麻这些世袭军官,对大明的贡献不仅仅表面上那些。正是他们这些人,让大明的军事力量,维持在一个下限。
    不过这个下限,变得越来越低,现在已应付不了东北后金建虏。
    这让朱由检痛下决心,改变卫所体系。
    不过卫所制度延续二百多年,在朝中有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和勋贵外戚,在地方有卫所、军民府、军民司,甚至连进士都有两三成出身卫所,改变它的难度可想而知。
    朱由检甚至不敢流露这个想法,只敢在海外先试试,看看自己推出的海外爵位,能不能比世官更有吸引力。
    世界已经进入大航海时代,如果经营得好,沿海会更挣钱。
    郑和二百多年前就说过:“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如果海外贵族能更富裕,自然能吸引卫所军官转为海外贵族。
    让他们去海外开辟领地,成为大明屏障!
    基于这个想法,朱由检推出宗庙制度,允许诸侯建立五庙,在里面祭祀祖先。
    这个制度,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对注重祖宗的人来说,拼命也要得到。
    还有像王体乾这样的宦官,他们没有后代。如果死后能够进入宗庙,那些获得爵位的人,事实上就是他们的后嗣。这对他们的吸引力,自然可谓极大。
    不过,宗庙说到底还是虚名,朱由检接下来推出的,自然就是实利:
    “《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礼》曰: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海外之地广袤,朕就取《周礼》的数字,子爵封二百里。”
    “这个里不是现在的里,而是子午圈的八万分之一,和大明现在的里差不多,但是长度更固定。”
    大明的尺有多种,有的比后世长一点、有的比后世短一点。一里也不是一百五十丈,而是三百六十步、一千八百尺,大约相当于后世五六百米。
    为了避免产生争议,朱由检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记起来子午圈和赤道周长差不多,都在八万里左右。用后世的里确定领地大小,方便以后在地图上用经纬线划分领地。
    王体乾却没有在意这点,他这时已经完全吓住了。
    因为他终于认识到,皇帝不是在封单纯的爵位,而是在封诸侯――
    还是那种有领地、有子民,能够被称为封君的诸侯。
    这让他完全明白,皇帝为何允许建立宗庙:
    诸侯五庙,就是真正的诸侯五庙。
    海外世官改为爵位,其实在封诸侯!
    心知这样做会引起多少非议,王体乾甚至有退缩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外廷的大臣,不会都同意在海外封诸侯。
    尤其是他只是一介阉人,在大臣看来根本就不配封爵位。
    不过看着皇帝的目光,王体乾退缩的想法,到底没有说出来。
    一是他真的想戴子爵簪缨,舍不得这种诸侯爵位。
    二是他意识到皇帝在下一盘大棋,自己如果坏了皇帝的事,后果绝对很惨。
    想想自己身为内官,权势都是来自皇帝,也只有皇帝能处置自己。王体乾咬一咬牙,决定答应下来――
    再不济也就像魏忠贤那样人人喊杀,但是除了当今皇帝,还有谁能杀他?
    自己身为太监,讨好皇帝才是第一位,其它都无关紧要,都是细枝末节。
    所以王体乾在听到爵位封地之后,当即跪倒在地,向皇帝谢恩道:
    “陛下如此厚赏,老臣誓死以报。”
    “臣,王体乾,叩谢天恩!”
    完全没有反对的想法,甚至不敢就具体条款和皇帝商议。
    习惯和文官来回商议条款,朱由检对王体乾这种直接顺从的行为,一时还有些不习惯。
    不过他很快哈哈大笑,很享受这种感觉。
    这种一言九鼎,直接确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以至于朱由检希望,外廷能这样就好了。
    可惜外廷的文官不会这么顺从,而且他也不敢。
    让朱由检在外廷直接做出决策,他是真的不敢。
    外廷的很多决策,都关系到天下万民。
    朱由检没有实际施政经验,对天下万民的了解很少很少。所以他宁愿一条一条和群臣商议,也不能直接独断。
    不过在内廷就没必要了,朱由检明白了自己在内廷的地位后,接下来也没有商议的想法,直接就决定道:
    “海外贵族的功臣封号,用承天翊运推诚和承天翊卫推诚。”
    “承天翊运推诚给王公侯伯,他们可以拥有附庸贵族。”
    “承天翊卫推诚给子男爵士,他们不能拥有附庸,可依附王公侯伯。”
    “你获得的子爵,就是承天翊卫推诚,以后可称为承天贵族。”
    “承天贵族和顺天贵族爵禄一样,而且同样拥有领地、子民。”
    确定了海外承天贵族的权力,朱由检接下来又说道:
    “承天贵族在开辟领地三年后,所上交的贡赋,不得低于爵禄,否则爵位降等。”
    “十年之后,至少把领地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贡赋上交,直接纳入内库。”
    “其爵禄暂由内库发放,如果以后外廷愿意承担,再让外廷发放。”
    这个规定,让王体乾心中腹诽。知道皇帝实际也就发放三年俸禄,三年之后承天贵族缴纳的贡赋,就不能低于爵禄。
    也就是说,皇帝用一个爵位的名头,和三年的爵禄,换取承天贵族源源不断地上交贡赋。
    当今皇帝真是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自己之前主动上交家产,果然是明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