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缓兵之计,调虎离山
作者:黄小邪写桃花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最新章节     
    腊月之初,随着洛阳城飘起第一场雪,李裹儿匆匆忙忙的嫁入了梁王府。
    李武两家因为这场联姻再次亲近一步,如今的梁王,已经成了东宫的常客。
    不过,太子和梁王加起来,也抵不过二张的风光。
    牛老怕惊蛰,人老怕大寒,武则天终究年事已高,入冬之后就日日窝在长生殿,懒于朝政。
    凡有旨意,都是二张代为传达,文武百官难得一见。
    大臣们纷纷奏请太子入宫监国,但是武则天不予理睬,依旧把皇权紧紧的抓在自己手里,宁可让二张兄弟插手,都不肯放权给太子。
    看着圣上对太子越来越疏远,而二张渐渐独揽大权,文武百官人心惶惶,议论纷纷……
    虽然这些老臣们知道圣上还政李唐的大政方针已定,但还是心中不安。
    以史为鉴,曾经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因为年迈昏聩、疑神疑鬼,受小人蛊惑,终酿巫蛊之祸,杀妻灭子,自灭三族,留下千古之恨……
    而武则天如今疏远太子,对二张恩宠的无以复加,任由他们飞扬跋扈,越权乱政,更是让臣民惴惴不安。
    他们知道,只要李唐一天没有复国,只要二张仍在兴风作浪,他们就不能停止战斗。
    ——
    就在第一场雪刚刚融化的时候,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忽然出现了一批飞书。
    它们如同飞扬的雪花,几天之内就传遍了洛阳城。
    而这些飞书上,无一不写着同一个消息——张昌宗兄弟意图谋反。
    很快,二张谋反的消息就在洛阳城就传了个沸沸扬扬。
    当然,这个消息也随着飞书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呈上了她的御案。
    不过,武则天就像一只昏昏欲睡的老猫,对此置若罔闻,甚至懒得睁眼瞧一瞧。
    对于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匿名的告发信,武则天是再熟悉不过它的套路了。
    若说太子、相王或者武三思谋反,武则天或许还能问上一问,但是二张兄弟有几斤几两,她太清楚了。
    一个历经风霜、掌控天下的帝王,自然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眼睛,这两个少年郎她还是能够把握的。
    如今的这些李唐老臣,个个都盼着太子早些上位,换句话说,就是盼着她早死。唯有二张兄弟,他们的荣华富贵全部依附于自己,他们不可能谋反。
    因为如果没了她这棵大树罩着,估计不出三天,这兄弟二人就该被大臣们拉出去生吞活剥了。
    所以,这天下之中只有他俩和自己才算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可依赖、可信任的人了。
    毕竟,一个老迈的女人,守着一个庞大的即将覆亡的帝国,真的很孤独。
    说起来,太子、相王虽然是她的亲生儿子,但这些年从未停歇的算计和斗争,已让母子之情变得非常淡漠,只剩下了一层血缘维系着关系。
    儿孙需要防范,大臣不可依傍,上官婉儿和太子亲近,武牡丹和相王交好,她所能依赖的也只有二张了。
    虽然二张的能力差了点,但忠心总没有问题。
    要是遂了那些老臣的心,把二张赶出朝廷,让太子入宫监国,估计没两天自己就会被架空,大周就彻底灭亡了。
    虽然她是要还政李唐,但只要她还活着,就不愿意亲眼看着大周灭亡的这一天。
    可是,太子他们显然是等不及了。
    不用问,这场谋反风波又是那些李唐老臣看不惯五郎、六郎,想要除之而后快了。
    越是这样,武则天就偏不让他们如愿,干脆来个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
    宫外的流言沸沸扬扬的传了半个月,长生殿里却平静如水,连一丝涟漪都没泛起。
    这一下,老臣们坐不住了。
    既然匿名告发无用,那就实名告发,呈上人证物证。
    很快,张昌宗就再次被人告发了。
    这一回可是有名有姓,说的有鼻子有眼。
    许州人杨元嗣上书举报,张昌宗曾私下召见术士李弘泰占卜看相,李弘泰说张昌宗有天子之相,并劝他在定州修建佛寺,为自己聚揽王气……
    这一下,事情就闹得有些大了。
    在那些老臣的嘴里,张昌宗的谋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一来,他主动找人相面,还算出天子命,说明他有不臣之心;二来,他在算命之后,曾撺掇陛下在定州造佛寺,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已有不轨之意。
    既有谋反动机,又有谋反行为——大臣们的奏折一个接一个,二张捂都捂不住,这一下武则天没法视若无睹了。
    六郎一看形势危急,扑倒在武则天面前哭的梨花带雨,坦言了之前找人相面一事,说那不过是一时兴起,乃是奸人所害……
    听着二郎哭诉,武则天怜心大起。
    她也觉得那些老臣逼人太甚,将张家的几个兄弟贬官了还不够,还要置二人于死地……
    ——
    就在二张兄弟坦白从宽、谋求自救的时候,有个小宫女悄悄拉过了牡丹,递给她一封密信。
    牡丹知道,这长生殿里还有几个宫女也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如今终于都出动了。
    这几日,二张为了自保,阻止太平公主和相王等人私下面见圣上,她们只能通过密信来交代牡丹。
    牡丹打开来,果然是太平公主的信。
    原来,这一次李唐老臣们下了决心,要清君侧、除佞臣,一举除掉二张,永绝后患。
    公主在信中让牡丹里应外合,适度进言,设法使二张离开陛下,只要二张到御史台受审,他们就可以立即斩杀。
    牡丹看完密信,赶紧烧掉了,她的心有些突突的跳……
    对于太平公主而言,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清除母亲身边的面首了。
    上一次,是薛怀义。
    但对于牡丹而言,她却是第一次参与这种权谋斗争,第一次参与害人性命。
    说实话,牡丹收到密信后,心中有些担忧,甚至有些不大情愿。
    因为最近一直伺候在武则天身边,对于她的想法,牡丹再清楚不过。她是真心要还政李唐的,只是不是现在。
    而且二张兄弟其实对社稷并没有太大威胁,置之不理也就罢了,如此兴师动众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他们越是要搞二张,陛下反而越要保护他们,如此僵持下去,只会闹的君臣离心,母子不合……
    而且,牡丹并不觉得,此番告发二张谋反,会有什么胜算。
    因为二张日日守在陛下身边,确实没有什么可能造反,陛下也根本不会相信。
    可是,她人微言轻,又如何能去左右这些老臣们的国之大计。
    她只能先应下,见机行事。
    ——
    话说拥唐派的老臣们张开了网,只能张昌宗走出长生殿,不过武则天何等精明,怎会不知他们的意图。
    虽然如今的御史台里没了来俊臣等酷吏,却有的是对六郎虎视眈眈的人。
    跪在眼前的五郎六郎,就像两只纯洁无暇的小羔羊,而外面全是长着血盆大口,想要吞点他俩的大灰狼……
    越是这样,武则天对五郎、六郎越是怜爱。
    所以,她不会让张昌宗到宫外官衙受审,六郎也根本不敢走出这个长生殿。
    不过,为了给张氏兄弟脱罪,也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样子还是要做做的。
    既然说二张谋反,那就三堂会审,只是审出来不论何种结果,大家都得认。
    那些大臣们不是要审吗?那就在这长生殿里审吧!
    而且,为了彰显公平公正,武则天专门指定三堂会审,诏刑部 、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案。
    于是三司主审官各自带了几名官吏,来到迎仙宫长生殿,联手审问张昌宗。
    不过,武则天指定的这三个主审官却暗藏玄机。
    因为在这三个人中,有两个都是亲附二张的,让这亲张派的二人参与审问,摆明了是要对二张网开一面。
    果然不出所料,刑部和大理寺的两位主审官,装模作样地审了一下,很快就给出了结论——张昌宗确实找过术士算命相面,但此事早已禀明陛下,自首即可免罪;至于术士李弘泰,妖言惑众,图谋不轨,应该严惩。
    原本,这案子就是走走过场而已,找出了替罪羊,就可以轻描淡写的结案了,二张也可以无罪释放了。
    只是,这一次他们碰到了硬茬。
    别忘了,这是三堂会审,除了主张对张昌宗宽大处理的两个人,参加审判的官员还有第三个。
    第三个人就是御史中丞——宋璟。
    宋璟,朝堂上赫赫有名的硬骨头,素来以刚直不阿、守法持正闻名。也正因此,武则天让他坐镇御史台,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思虑不周,竟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要知道,当初二张兄弟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之时,就是他慷慨陈词的劝说张说,使得张说临阵倒戈,才保住了东宫安宁。
    眼下,他更是毫不退让。
    “臣有异议!既知道那个术士妖言惑众,为何不早将术士绳之以法?张昌宗召术士看相,本就居心叵测,还以天子之卦包藏祸心,罪不可赦,依法当斩!”
    听到宋璟要杀了自己,六郎吓得瑟瑟发抖。
    武则天瞥了宋璟一眼,神色复杂。
    她知道宋璟又臭又硬,懒得和他硬碰硬,只是冲着宋璟笑了笑,试图以帝王之尊替六郎开解。
    “宋中丞,相面一事,张昌宗已自行上奏,故赦无罪。”
    没想到宋璟一点面子都不给,直言驳斥。
    “陛下,张昌宗是形势所逼而自陈其事,并非真心悔过。何况谋反是大逆之罪,岂能因自首而豁免?如果不深究其罪,那还要国法做什么?”
    “你……”
    武则天脸色大变,这个宋璟真是丝毫不给自己面子。
    不过人家也是依法办事,当着众人的面,她也无法偏私。
    但是,杀了六郎,那是不可能的。
    为了缓和局势,武则天决定拖上一拖,她把奏本搁置起来。
    “罢了,今日朕累了,卿等暂且停止审案,等朕仔细看看有关的文书诉状再说。”
    说完,不待宋璟等人反应,她就带着六郎离开了。
    ——
    武则天原本想着用缓兵之计拖上几日,没想到次日,宋璟就又屡次求见。
    圣上不见,他就一直候在长生殿的门口,扰的武则天不胜其烦。
    毕竟,悠悠众口,一世英名,武则天也要顾及影响。
    眼看缓兵之计不成,武则天又想出了调虎离山之计。
    只要把宋璟调走,不再让他插手这件案子,就没有人这么较真了。
    于是,武则天挖空心思的给宋璟找了一大堆差使,一日之内连下三道诏令,目的只有一个,将宋璟支出朝堂。
    第一道诏令,让宋璟去扬州,调查一些陈年旧案。
    宋璟拒不奉诏。
    第二道诏令,让宋璟去幽州,调查前任幽州都督的贪污案。
    宋璟依然不去。
    第三道诏令,宋璟前往陇、蜀一带去安抚百姓。
    宋璟再次拒绝。
    为了保护二张,支开宋璟,武则天一连下了三道诏令,可对这些意图明显的任命,宋璟心知肚明。
    他倒不是无故抗旨,而是抬出了典章制度、祖制惯例,说明这些调令不合惯例,更是毫无依据,所以死活就是不挪窝,不奉诏!
    抗旨不尊也就罢了,这宋璟还不闲着。
    既然陛下拖着不审,他就自己根据李弘泰的供词和张昌宗的自白书结案判决——张昌宗依法当诛。
    并且,他手持御史台判决书要求面圣,坚持将张宗昌收押下狱,深究其罪。
    在他的带动下, 众大臣连成一片,接连上书,要求治张昌宗的罪。
    看着宋璟油盐不进,铁了心的要抗争到底,置二张于死地,武则天是真的怒了。
    “这个宋璟,欺人太甚!”
    “是啊,陛下,宋璟口口声声守法持正,可他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旨不遵,按法规定,该以违敕罪名判处宋璟死罪!”
    随着张昌宗兄弟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武则天的眼中露出了杀机。
    这时,一旁默默煎茶的武牡丹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