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
作者:时间过的好快   大明汉王最新章节     
    庭院之中气氛寂静的可怕。
    过了许久之后,姚广孝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半眯着眼眸饶有兴趣的看着朱棣,没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转而沉声问道:
    “既然如此,陛下觉得当如何呢?”
    靖难之役,姚广孝为亲身经历者。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朱棣最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
    骨肉相残,重蹈覆辙!
    怕后人、史书诟病他们一家。
    听着姚广孝的反问,朱棣不由皱了皱眉头,眼神之中满是忧愁、无奈之色:
    “于我而言,自然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
    “共同守卫大明疆土,不兴同室操戈之事。”
    “和尚你觉得能行吗?”
    能行吗?
    生在帝王家,薄凉是本性,千古不变的定律。
    就朱棣自己而言,不也是兴同室操戈之事吗?
    此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别说他信不信,就问朱棣自己信不信。
    但凡有一丁点信,又何必忧愁?
    又何必前来找他谈心诉苦?
    饶是如此,心中虽如明镜,但有些话却也不好说的过于直白。
    短暂沉吟之后,姚广孝哑然失笑,轻声应道:
    “倘若真能如此,不失为一段美谈。”
    “但……陛下,恕贫僧之言,如若靖难之役,战场杀敌者为太子。”
    “想来一切迎刃而解。”
    “何奈天不遂人愿,有些东西是注定的。”
    “实力滋生野心,有时候到了那个位置,就算不想也会被逼的,不得不想、不得不做。”
    “身不再系一人之命,而是成千上万人之命。”
    “陛下您说是吧?”
    此言一出。
    犹如一盆凉水给朱棣从头浇到尾,寒意从后背升起,使其止不住打了个冷颤。
    “砰…”
    斜靠在躺椅之上的朱棣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擂在地上,眼神之中尽是冷意,愤怒的指着姚广孝,大喝道:
    “既然如此,知晓如此结局。”
    “你为何当初规劝我立老大为太子?”
    “却不建议我立老二为太子?”
    “和尚,你是何居心?”
    “想看我笑话是吗?”
    姚广孝慢条斯理的理了理僧袍,一脸平静的看向愤怒紧盯着自己的朱棣,冲其摆了摆手:
    “陛下此言倒是冤枉贫僧了。”
    “纵使贫僧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诓骗您。”
    “贫僧所做之事,如当初送陛下白帽子之时一般无二,一切不过顺应天意罢了。”
    说到此处,他顿了顿眼神变的无比凝重,意味深长继续道:
    “汉王虽有将领拥护,但据贫僧之前观望,终究未曾有半分帝王气象。”
    “德不配位,反噬己身。”
    “最后的结果怕是会更糟糕,贫僧只不过是选了其中一条,对大明江山更好的一条路供陛下参考。”
    “同时也是为汉王争一线生机。”
    “以贫僧之能也就只能够做到这一步,望陛下勿怪。”
    朱棣双目瞪得溜圆,伸着略显颤抖的手,恨恨的指着姚广孝,大声道:
    “你.....”
    之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两人双目对峙半响之后,朱棣犹如泄气的皮球,神情略显颓废的跌坐在软榻之上。
    不可否认。
    此言。
    当初立太子之位时,他找姚广孝的时候,这混蛋也如此告知他。
    那时而言,朱棣心中本意其实是立朱高煦为太子。
    也正是因为在姚广孝这里得到如此答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改变了主意。
    最后将太子之位落在朱高炽的头上。
    这些事情,至始至终也不过他们两人知晓。
    同时也是他对于朱高煦,心中有着愧疚的地方。
    就如同武将们说的那般,靖难之役起兵为止,朱高煦身上泼天之功,别人都能够看的清楚,他又不是傻子,如何能够不知道,不清楚?
    何奈江山社稷,大局为重。
    他亦不敢仅凭个人喜好、偏爱,而一意孤行。
    这也是为帝者,最为无奈的地方。
    站立在一旁的姚广孝,看着一脸颓废的朱棣。
    过了许久之后,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神之中闪过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惑、惊疑不定之意,眉头紧锁起来,幽幽开口问道:
    “陛下,恕贫僧多言一句。”
    “这段时间汉王的变化,您可否有派人观察。”
    “此番事情操作,究竟是汉王之意,还是背后有人指点?”
    “倘若背后有人指点,您可就得当心了。”
    “需尽快确定那人身份,事出反常必有妖……徒生变故,可就得不偿失。”
    不怪姚广孝如此!
    方才从朱棣口中得到的消息。
    让他心里不由产生了疑惑了起来。
    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出现了他不知晓的变故。
    因就这么些年,他对朱高煦的了解而言。
    可以说很多事情、很多话,压根就不应该从朱高煦的嘴巴里说出来,做出来的事情。
    就比如就藩、太子之位的诱惑,帖木儿的功绩,以朱瞻基比拟建文帝。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发展和走向,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异常不可思议。
    要不是这事是从朱棣嘴里说出来,他是半句都不带信的。
    闻此言,朱棣很是瞥了其一眼,思索了半响后,冲其摇了摇头,道:
    “此事,明暗我都曾有让人观察。”
    “何奈寻了一遍,未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
    “给我的感觉,老二如同一夜开窍一般。”
    “和尚啊!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如此忧心。”
    一时之间姚广孝眉头皱的更深了,脸上神情变换,陷入了沉默。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棣回过神来,沉吟了片刻,伸手拍了拍姚广孝的肩膀,幽幽开口道:
    “和尚,要不抽空,你站在远处再好好给老二看看。”
    “气运之说,虚无缥缈,世道多变化,因果非天定,你说是不是?”
    “呵呵...”
    被点到名,回过神来的姚广孝一声轻笑,似笑非笑的看着他,意味深长的回道:
    “倘若世道多变化,诸因之果已变。”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
    “陛下认为此事是一件值得高兴之事?”
    “有时候糊涂,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朱棣闻言一怔,脸上怒意腾升,恶狠狠的剐了姚广孝一眼,怒声道:
    “混蛋!!”
    “我真想命人将你的这张臭嘴给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