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乱世用重典
作者:梦随本心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最新章节     
    看着满宠专心研究律令,刘隅有些高兴。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
    在很短的时间内,满宠已经把所有的律令准备完毕,刘隅看着一条条规整好的细节上,不由得由衷赞叹。
    “伯宁不愧是大才,在短短的时间内,整理好所有的律令。”
    满宠脸上带着笑,却没有露出任何骄狂之色。
    “不敢欺瞒主公,多数都是大汉朝的律令,我只是在上面稍微做一些修改。”
    汉承秦制,承接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同样也包括律令,秦的律令详细且规范,事无巨细,都规定的操作办法、惩治制度,尽量减少执法官的主观能动性,以减少执法中出现的偏差和舞弊。
    秦朝的制度,虽然先进,但同时也以严格着称。
    秦律中有很多小事,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当有贼人杀人或者是伤人,不论被伤者是男是女,百步之内的人如果袖手旁观,不愿出手相助,当罚两套盔甲。
    这让见义勇为成为了一种义务,同时秦朝针对讹诈诬陷他人的情况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可见见死不救将受到惩罚,而讹诈诬陷将受到重罚。
    想到这个规定,刘隅不自觉想到后世被屡屡诟病的老人摔倒,无人扶助一事。
    如果秦朝的法令能够延续到现代,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秦朝能从六国中脱颖而出,是他们经过商鞅的改造后, 已经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当时的秦国就是一个战争机器,当机器启动后,所有挡在他身前的敌人,全部都被绞成碎片。
    可当没有战争后,这样的制度,就慢慢成了人民身上的枷锁。
    当年汉高祖刘邦起兵时,在人们心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
    没有这个前提,不论项羽还是刘邦,都根本推翻不了秦朝这个强大的机器。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汉室衰微,天下分崩离析,刘隅想在这个时代,肩负汉室复兴的旗帜,同样需要制度保证,只有这样的,他才有可能凝聚起更多、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有机会击败天下的英雄,再续汉室。
    在满宠的详细讲解下,刘隅明白了律令的含义,总体上和自己的想法没有太大的偏差。
    乱世当用重典,这个道理刘隅懂,至于所谓的人权,此时谈论还为时尚早。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满宠,满宠沉思片刻, 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正是法家治国的精髓。主公之言,让我醍醐灌顶,我这就去修改。”
    徐庶看着一脸心悦诚服的满宠,心中满是敬仰。他虽然不懂法令,可他懂谋略啊。
    谋略的讲究,最主要的也是一个字变。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只有能做到这一切,才是一个真正的谋略大家。
    本来需要修改的地方都不多, 满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修改完毕。
    刘隅接过法令,看了一遍,很是满意。
    既然律令已经制定完毕, 接下来就是发行。
    用完印绶后,这片法令很快就被人送到了大汉各郡。
    刘隅知道,以如今汉朝的威信,能真正执行的并不多。
    当然刘隅也没有想要他们真正执行法令,他所有的做到,就是先在长安和雒阳推行起来。
    执行法令的任务,自然也落在满宠身上。
    看着满宠一脸严肃的模样, 刘隅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长安城的违法者,就会闻名丧胆。毕竟违法成本,实在太高的话,谁都会掂量掂量。
    ……
    ……
    张济还在犹豫,犹豫的理由很简单,如今西凉参与作乱的将领,全部都死在战乱中,没有一个人活下来,很难让他相信这些操作不是刘隅刻意为之。
    他害怕一旦自己归顺了刘隅,也会落下身死的下场。
    就算刘皇叔为了仁义的名声,不杀死自己,他把自己调离如今的位置,像一个金丝雀一样,囚禁在某处。
    对于一个常年与军队打交道的将领来说,同样是生不如死。
    毕竟他们没有人见识过刘隅,所有关于刘隅的消息,都来自传闻。
    张绣看出了张济的犹豫。
    “叔父,不如这样,由我跟着贾文和回去,向刘皇叔请降,去看看他的为人,若是他虚有其变,包藏祸心,我会派人告知叔父,到时候, 叔父只管按照计划行事。”
    张济还在犹豫,他明白如今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侄儿,此去长安城危险异常,你可要多加小心。”
    “叔父放心,就算长安城是处处杀机, 我又有何惧,不是侄儿夸口,就算长安城是龙潭虎穴,想要留下我,恐怕也没有这么容易。”
    年轻的张绣很自信,他手中那杆长枪,出神入化,自他出道以来,还没有遇到对手,这些都是他自信的基础。
    张济思索再三,决定就按照这个计策行事。
    两人见到贾诩后, 张济直接开口说道:“文和,我思虑再三,决定归降刘皇叔, 我本应该亲自随文和,去长安向皇叔负荆请罪,无奈军中事务繁杂,实在走不开,这样吧,先让张绣跟文和,去长安向皇叔归降,我整顿好军务之后,马上就去。”
    贾诩是何等聪明的人物,张济这番话一出口,他已经明白了张济的意思。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见到刘皇叔,心里没底呗。
    贾诩闻言,也不点破,既然你不相信,那就带张绣回去看看吧。
    自家的主公,虚怀若谷,才华横溢,是这座天下少有的人杰,难道还能怕你看不成。
    一路上,贾诩坐在马车上,显得很闲适。和张绣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
    从张绣的谈吐中,贾诩还明确感受到,张绣比张济高出一个层次。
    是个少年英雄,若是能跟着刘皇叔,征战四方,将来封侯拜将必然不在话下。
    最近一段时间和刘隅接触后,贾诩越来越相信,李儒临死前的判断。
    能复兴汉室者,必是皇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