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老上海俗语,指的是在于20世纪20至40年代产生于.上海的城
市市民语言,它出自市民之口并被运用于文学作品,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后来洋场子们又把它演化为一种叫做“俗
语图说”的艺术形式,图文并茂、诙谐幽默,是图文俱佳的艺术欣赏品。.
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上海一这个有着独特社会 政治历史文化
和语言背景的地方,是这些艺术佳品创作的源泉。当时, 上海人讲闲话,都
喜欢当中夹上一二句切口,以为时髦。由于切口的演变,于是就产生了许
多新语言。其中有切口,也有缩脚韵,亦有土白、成语、洋泾浜话,五颜六
色,种类之多,非在上海长时生活的人,不能明白它的用处。别人同你说
话,夹上一句这样的话,你更加莫名其妙,这就叫门槛里面的话。后来洋场
才子们把这种门槛里面的话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上海俗语又成了文学语
言。当时海上的报纸、杂志、广播、小说、小品、新闻无处不用这种俗语。
说起海上洋场才子,花头”“邪气”之多,其创造力非同一般,比如这种
”俗语图说”就是他们开创的。一条俗语,一-段文字,一幅漫画。俗语为市
民常用、有典故可寻、有一定故事情节者;文字解释典故,阐释内容,诙谐幽
默。写文者为著名的洋场作家,如汪仲贤、李阿毛等。漫画夸张生动,形象
地展示俗语内涵,有的一句俗语画两幅图,一大一小,套在一起,小者画俗
语字面意义,叫形声,大者画俗语的本义。绘图者为有名的海上漫画家,如.
许晓霞等。
隐藏内容需要登录才可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