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头 |
声符 |
韵部 |
对应广韵小韵 |
拟音 |
注解 |
唉 |
矣 |
之 |
咍 |
qʰlɯː |
叹声见史记 |
唉 |
矣 |
之 |
哀 |
qɯː |
又于其切方言作欸 |
唉 |
矣 |
之 |
无 |
qrɯː |
|
唉 |
矣 |
之 |
挨 |
qrɯːʔ |
|
广韵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调 |
等 |
呼 |
韵系 |
韵摄 |
广韵目次 |
高本汉 |
王力 |
李荣 |
邵荣芬 |
郑张尚芳 |
潘悟云 |
蒲立本 |
推导现代汉语 |
古韵罗马字 |
有女罗马字 |
注解 |
唉 |
哀 |
乌开 |
影 |
咍 |
咍 |
平声 |
一等 |
开口 |
咍 |
蟹 |
上平十六咍 |
ʔɑ̆i |
|
ʔᴀi |
ʔɒi |
ʔʌi |
ʔəi |
ʔəj |
ai1 |
qai |
oi |
慢[噟/譍]又于其切 |
唉 |
挨 |
于骇 |
影 |
皆开 |
骇 |
上声 |
二等 |
开口 |
皆 |
蟹 |
上十三骇 |
ʔăi |
|
ʔɛi |
ʔɐi |
ʔɣɛi |
ʔɯæi |
ʔəɨj |
ye3 |
qraix |
aej |
饱声又于来切 |
蒙古字韵
字头(重定向至“欸”)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译 |
音译(修正) |
音译(其他形式) |
拟音 |
声调 |
注解 |
欸 |
ꡖꡭ
|
|
|
‘ay |
|
|
ʔaj |
平声 |
|
中原音韵
字头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四呼 |
宁继福 |
注解 |
唉 |
哀 |
影 |
皆来开 |
皆来 |
阴平 |
开口呼 |
ai |
|
洪武正韵牋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韵目 |
韵部 |
声调 |
唉 |
哀 |
于开 |
六皆 |
皆 |
平声 |
唉 |
靉 |
依亥 |
六解 |
皆 |
上声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备注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之 |
ʔ |
jəɡ |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之 |
ʔ |
iəɣ |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之 |
· |
jəg |
|
|
参考书目
- 王力:《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李珍华、周长楫编撰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 周法高:《周法高上古音韵表》〈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张日升、林洁明合编
-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甲种之廿一,1967年)
-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 Bernhard Karlgren,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No. 29, 1957). 中译本:《汉文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 周祖谟校:《广韵》(泽存堂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02年版〉
- 陈彭年等:《校正宋本广韵》〈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