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无中生有
作者:墨尚花开   大宋的天空最新章节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飞龙在天第七十七章无中生有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赵匡胤回到开封,潘美紧跟着就来密奏,道:“臣昨日回到府中,听到一则坊间传言,臣觉得事关重大,必须告知陛下。”

    赵匡胤道:“是何传言,你且说来听听。”

    潘美环顾了一下左右,赵匡胤让太监和宫女退下。潘美道:“传言说到什么‘金匮"之事,臣甚感疑惑。”

    赵匡胤正色道:“什么‘金匮"之事?卿细细道来。”

    潘美道:“说是太后病重之时,曾留下一个小金盒子,说什么陛下将来传位,立长不立幼,采用的是兄终弟及,先传光义,再传德昭……”

    赵匡胤沉思了片刻,道:“卿以为如何?”

    潘美道:“陛下当年驰骋高平,也不过二十出头,德昭已然成年,德芳即将加冠,何来‘立幼"之说。此事非同小可,不知造谣者是何居心,望陛下早作定夺。”

    赵匡胤手捻须髯,点头道:“朕知矣。无错更新@”

    潘美起身道:“臣告退。”说完,退出御书房。

    听到潘美的奏报,赵匡胤心里很清楚,他们兄弟之间关于皇权的争夺已经到了公开叫板的地步。

    ◆金匮之盟

    潘美所奏的“金匮”之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宋史杜太后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杜氏病情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召宰相赵普进宫,前来听取遗命。

    太后问太祖道:“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

    太祖呜噎不能对。再次问太祖,太祖道:“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祖先和父母积德所致!”

    太后道:“不然,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我一定听从你的教导!”

    杜太后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还让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对宰相赵普道:“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于金匮之中,命令宫人谨慎小心掌管。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

    《宋史》的这个记载,是在传言的基础上出现的,他出现在赵光义登基之后,之前的史书里面是没有这一条记录的。关于“金匮之盟”,这里面可谓漏洞百出。

    首先这里面有个矛盾,杜太后去世时,是建隆二年,《宋史》载:“六月甲午,皇太后崩于滋德殿。”当时的宰相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赵普拜相是乾德二年,太后已经过世两年,在时间上对不上。

    其次,赵普当时是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从四品官,是否担当得起太后的托付,不怕将来人微言轻吗?如果赵普中途出了个意外,比如死了或是贬谪,这个托付岂不落空,金匮之盟还有意义吗?

    第三,让一个人证明好,还是由当朝宰相三个人证明好,于情于理,肯定是三个人更好。

    第四,历史上虽然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之说,但却从未找到盟约的原文。

    “金匮”之争,从它出现的时候,历来争论不休。

    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只是“独传约”。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其他的再传给谁没写。

    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载,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金匮之盟”历来就是一个谜,有些人坚信它是假的,伪造的;有些人勉强认为“大概、可能有这件事”;有些人相信有,但是坚持“三传论”。

    相信它实有的,是因为宋太祖的江山得来不正。赵匡胤陈桥兵变,改写了大周历史,从一对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江山,。

    他背弃大哥柴荣的临终嘱托篡夺后周社稷是不争的事实。赵匡胤一直担心他死后,有人也会效仿他再来个黄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后去世时,大宋才刚刚建国,四周强敌林立,尚未实现国家统一,国家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覆灭的危险。与其让一个乳臭未干、未识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让他更为老练的叔叔作为皇位继承人更好,杜太后对于自己的孙子显然是没有信心的。为了江山社稷的长远,杜太后有着超过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国赖长君”,让宋太祖传位给赵光义,她或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过,连赵光义都没见过。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测是很难站住脚的,达尔文猜测人士从猿猴演变过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猜测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如果“金匮之盟”实有,要知道,赵匡胤是开国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那是孝惠皇后贺金蝉生的,不可能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在传位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点的马虎大意。

    因此,从古到今,在假设“金匮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持“三传论”。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对于“独传约”和“三传论”,这两种说法都有大致类似的记载:“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大家都明白: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赵匡胤二十六岁时,已经做到开封府马直军指挥使,开始掌管禁军了。

    赵匡胤虽然没有明确立赵德昭为太子,从对赵德昭的历练和培养上,他的职位后来已经位列宰相之上,种种迹象表明,赵德昭是他内定的接班人。

    也就是说,很多学者,只是记述了“金匮之盟”这件事,言外之意是:金匮之盟是他宋太宗赵光义和赵普共同炮制出来的,为赵光义篡位扯的一张“遮羞布”,如此而已。事实上,赵光义继位后,赵普迫于压力,默认有这么一说,也未可知。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成了赵光义留下的传统,赵构不是也给岳飞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吗。_o_m

    得到潘美的奏报,第二天,赵匡胤就在王继恩、潘美、薛居正的陪同下到赵光义的府上视察了一回。与其说是兄弟之间的走动,不如说是寻找线索和施压。

    见到赵光义,赵匡胤笑道:“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望之也是太平天子。”

    赵光义赶紧施礼道:“臣见驾!‘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臣能做个太平王爷,已经是蒙祖上大恩,蒙陛下福荫,太平天子,臣不敢奢求,也从未作此想,陛下切不可开如此玩笑,臣诚惶诚恐。”

    赵匡胤哈哈大笑,赵光义脊背直冒冷汗。众人延至逍遥亭落座,煮茶听曲品尝细点,说笑一阵子,太监王继恩上前奏报,行营先锋使曹翰,东林寺铁罗汉像已到京城。赵匡胤起身,王继恩朗声宣道:“圣上起驾回宫!”

    赵光义将赵匡胤一行送至门外,内襟后背已然湿透。

    ◆一条鱼引发的屠城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开宝八年十一月底,宋军攻占南唐都城金陵后,曹彬令后主李煜作书晓谕江南诸城守将,让他们缴械归顺大宋。江州指挥使胡德、牙将宋德明不愿降宋,赵匡胤命曹翰率兵攻打江州城。

    江州背靠长江,斜倚大山,城池险固。自开宝八年十二月至开宝九年四月,持续打月,宋兵付出惨重的代价,始终拿不下江州城,曹翰气得暴跳如雷。

    江。

    州指挥使胡德有天晚上吃鲙鱼时,见厨子没有将鱼鳞刮干净,顿时火起,端起盘子就砸向厨子,同时满嘴的污言秽语,厨子很惶恐。胡德越说语气,最后竟然拔出宝剑,要砍了厨子,众将赶紧求情,厨子这才保住一命。厨子左思右想,心中怒气难消,担心胡德哪天再看不顺眼杀了自己,思来想去,为了保命,一不做二不休,厨子趁着黑夜逃出了江州城,向曹翰投降。厨子被押至曹翰大帐,将江州城池的布防虚实全都告诉了曹翰。在厨子的带领下,宋军从江州守军薄弱的地方,连夜发起攻击。很快,江州城被攻陷。

    赵匡胤命右补阙张霁知江州,诏令禁止杀戮。张霁与曹翰大军一同进城安民。宋军进入江州城之后,为泄私愤,曹翰下令屠城,不留活口,斩杀南唐军八百余人。.br>

    曹翰兵冲到百姓家抢掠,百姓告到知府张霁那里,张霁按律诛斩曹兵。曹翰倒打一耙,向朝廷诬告张霁滥杀无辜,赵匡胤将张霁贬官流放饶州。

    胡德当时卧病在床,曹翰怒斥胡德抗命不遵,胡德道:“犬吠非其主,公何怪也。”狗还能冲着外人狂叫呢,人都是各为其主,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曹翰命人将胡德推出腰斩,同时将宋德明一同斩杀。

    曹翰兵在江州展开了长达数天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幼,“屠城无噍类”,百姓死难者数万,死尸把河流井水都填满了。

    《九江府志》记载:“南唐亡,惟江州据城拒命,曹翰以重兵围之。刺史谢彦实欲以城降,指挥使胡德与牙将宋德明等杀彦实固守。次,城陷,翰兵屠城,杀掠殆尽。”

    曹翰为人不但残暴,又阴险狡诈贪婪,好夸诞,史书上称其“狠如狼,狡如狐,贪如猪。”借着屠城,趁机抢掠金帛价值上亿元,发了一笔横财。

    抢到的东西如何运走呢?曹翰想到了大宋的数百艘战舰。结果,数百艘巨舰装满金帛财宝。为了掩人耳目,曹翰命人将庐山东林尊铁罗汉像也装到船上,谎称运送佛像到京师,大摇大摆地将抢掠的东西运回开封,时人称之为“押纲罗汉”。

    曹翰平乱有功,高调进京,赵匡胤大悦,加封其为桂州观察使、颍州通判。颍州正好在新建佛寺,曹翰又铁罗汉运抵颍州。

    ◆最后的抵抗

    开宝八年十一月底,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大宋,不愿降宋的除了江州,还有袁州刺史刘茂忠与吉州刺史申屠令坚。

    刘茂忠与申屠令坚二人约定:李后主尚在人世,我们绝不改变气节,必将誓死报国。

    袁州刺史刘茂忠,吉州府安福人,不知道是他家里人太有才,还是不懂,为他取名“刘彻”,直接拿汉武大帝的名字来用,绝对霸气。为此,这位草民“刘彻”没少遭喷。刘彻为官后,后主李煜听闻此名,觉得大为不妥,就为他改名刘茂忠。

    刘茂忠出身八辈贫农,虽然家贫,却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为了不受穷,不挨饿,就拉了一帮人上山,劫富济贫占山为王。江西匪患多,都是贫穷给逼的。后来,刘茂忠他们这帮人被吉州官府捉拿,通通关押进大牢。刘茂忠也不愿再做强盗,想着带着弟兄们去参军,也能混碗饭吃。

    江西境内盗贼四起,官府想“以盗治盗”来剿灭盗贼。经过做思想工作,刘茂忠决定帮助官府缉盗立功,于是朝廷就下特赦书,让这些关在狱中的盗贼当兵。

    刘茂忠本来就是占山为王的,他假装被官府追捕,跑到盗匪的山寨,都是占山头的扛把子,盗贼们自然信以为真。刘茂忠就跟官府密约做内应,很快将周边的山寨盗贼一举全擒。

    有一伙盗贼,占据在庐陵府的鹧鸪洞,贼首名叫吴先,为人狡猾有计谋,山寨占地形之险,官府多次攻打都没能拿下。

    刘茂忠想了一条里应外合的计策,他仿照三国时的“。

    周瑜打黄盖”,在营寨故意鞭打两个兄弟,然后让此二人跑到吴先的山寨,去投靠。吴先看到他们的伤痕,也没起疑心,就收留了他们。有了内应,很快,刘茂忠带兵拿下了鹧鸪洞。

    因为除贼立功,刘茂忠升为吉州兵马都押衙,后又升任萍乡制置使,执掌南唐西境袁州府一带的诸州军事。

    开宝七年十一月,曹彬带领征唐大军从潭州方向攻击袁州府的萍乡县,刘茂忠率军打败了来犯的宋军,再次立功升为袁州刺史,执掌南唐西部方面所有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刘茂忠熟悉袁州的山河地势以及风土民情,因地制宜,制定战略部署,组织袁州府军民进行了有力的防守,致使宋军取消了借道袁州进攻金陵的计划。

    吉州刺史申屠令坚,山东大汉,自少无赖好博,膂力绝人。同刘茂忠一样,也曾做过强盗,被后周官府抓获,押送京师。

    半路上,申屠令坚对押解的官吏道:“我若不死,也要干个军官。”他买酒给看守他的官兵们喝,趁着官兵酒醉,破开枷锁,逃出生天,来到南唐参军入伍。

    南唐保大七年,申屠令坚在安徽寿县一带抗击后周大军,与大将林仁肇一起同破寿县城南大门,左右奋击,前无劲敌,收复濠州,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神武都虞侯。

    后主李煜即位,申屠令坚成为李煜侍从,掌管亲兵。开,升任吉州刺史,缉理军事,完治城池,镇遏边鄙,颇有节制。

    李煜投降,南唐灭亡,辖下的袁州、吉州二州却依然坚持抵抗,拒不降宋,这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开宝八年年底,申屠令坚在睡梦中梦见与人打斗,在大喊大叫中醒了过来,醒了之后,就叫来侍女们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天快亮了,倒头又睡。申屠令坚感到非常疲惫,身体累得好像散了架一样,躺下接着睡。过了一会儿,侍从发现好像没动静了,查看时,发现他已经死了。

    申屠令坚一死,监军侍其祯权知吉州,他和刘茂忠商议,为了二州百姓不如一起降宋。没了申屠,刘茂忠也觉得势单力薄,心想单靠袁州府的军力是不能再抵挡大宋进攻的。思考再三,为了避免袁州百姓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决定采纳侍其祯的建议,向大宋献城投降。

    在离开袁州之前,刘茂忠焚毁了袁州府和所辖四个县的全部帐本,包括杂税、盐曲榷钱等等文书,只留下田税簿。由此,袁州百姓对他深表感激,几百年后,犹传其善名。

    这天,刘茂忠等人被押解到京城开封。船只停在汴河渡口,刘茂忠下来拜见渡口的关吏。关吏问他姓名。刘茂忠答道:“我是袁州刺史刘茂忠。”

    关吏一脚将刘茂忠踢翻在地,大声骂道:“你这亡国的俘虏,还敢妄称是刺史!”令手下乱棍一阵猛打,打完了,还让刘茂忠跪地给各位官爷磕头。作为降臣,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刘茂忠只得照办。

    太祖赵匡胤召见刘茂忠,质问道:“朕已平定江南,你不听宣诏,反而多次犯我大营,伤我士卒,是何道理?”

    刘茂忠道:“臣受李氏国恩,唯当奋勇向前,以死报国,虽陛下亲征,臣亦当殒身不顾。”太祖感其忠诚,就没再责罚他,授登州刺史之任,授侍其祯为闲厩使。

    报应来得太快了,没多久,京师汴河渡口的关吏因棒打刘茂忠被调离京城,派到登州去任职。

    一天刘茂忠在登州府衙碰到这个关吏,禁不住笑道:“哦,原来是你啊!你以后就负责在衙门站岗,在这厅堂中站好了,让大家都能看到你。”关吏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赵普跟随太祖赵匡胤回到开封后,一直在府内静养身体,他也听说了“金匮”传言。考虑了再三,这日,赵普请求见驾。

    御书房,赵匡胤屏退左右,对赵普道:“若晋王为天子,卿意。

    下如何?”

    赵普撩衣跪倒,道:“自古以来,皇位皆是父传子,父子至亲,血脉得传,国之政、民之福亦得传扬;昭、芳二位公子,皆已成人,有文武才,英姿个傥,才思敏捷,谈吐高雅,率礼不越,贵而能俭,敦睦嘉仁,出类拔萃,无懈可击,陛下又有何虑乎?臣未知兄传弟比父传子,高妙在哪里?”

    太祖沉思不语,赵普又道:“国储为天下之本,望陛下早立太子,以绝他人无妄之念,如此,可保江山稳固,国祚绵长,基业长青。”

    赵匡胤正要说话,殿外,王继恩朗声唱喏道:“晋王千岁!”

    赵匡胤摆了摆手,赵普站起,躬身退出。无错更新@

    一前一后,王继恩快步疾趋,进来奏报,“陛下,晋王千岁,请求见驾。”

    赵匡胤点头示意,“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