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解缙之死(下)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黄昏时分,不远的街道上传来阵阵鞭炮声。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距离上元节还剩一天多,当世最有才华、最傲气的大才子——解缙醉倒在大牢里。
    这是他一生中喝得最多的一顿酒,也是最后一顿酒。
    一开始时,他是自斟自饮,后来,纪纲的手下陪他喝,到最后他是被锦衣卫猛地灌了半瓶酒。
    他喝多了,喝得烂醉,醉得连走路都走不动了。
    他是被锦衣卫架着、拖着,离开牢房。
    在恍恍惚惚中,他看到牢房的大门打开了,那一根根笔直的栅栏竟弯曲了,那些一直板着脸的狱卒们对他露出笑容。
    可他觉得所有人的脸都是那么的丑陋,即便是笑脸,也都像发胀的面团,又胀又圆。
    没想到任何文雅的诗句,他只想起牢房里犯人们那些骂娘的粗话。
    永乐九年六月(1411年7月),他被锦衣卫逮捕,至今已经三年多。
    三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这肮脏的、丑陋的、恐怖的大牢。
    如今,他终于出来了,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他浑浑噩噩,只觉得天旋地转。
    离开了这肮脏的大牢,像一堆烂泥一样,他躺在一片洁净的雪白里。
    天上一片惨白,地上也是一片惨白,就像一张白纸。
    解缙就躺在这张白纸上,看着一个个黑色的文字在移动。
    他困了,闭上眼睛,就像睡在黑墨里,什么都看不见了。
    热,很热!
    他感觉浑身发热。
    想伸手去脱身上的衣服,却动弹不得,仿佛全身都被禁锢住了。
    他努力睁开眼睛,世界是一片刺眼的雪白,什么都看不清。
    忽然好冷,好冷!
    不多时,他全身就没有了知觉……
    好累,好困,脑袋与眼皮跟铅块一样沉重。
    他最终闭上了眼睛,陷入彻底的黑暗。
    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再次回响:
    “朕是天下之主,你是朕的内阁首辅。天下不可一日无朕,朕不可一日无爱卿。”
    “缙儿,陛下说,你大器晚成,先跟为父回乡再打磨打磨,十年后必成栋梁!”
    “缙儿,既然你说科举与你如探囊取物,那你先不参加科举,你帮为父修修族谱,三年后再考……”
    “你是神童啊!老夫教过学生无数,像你这般年纪能日记万言,从未有过。你定是神童!”
    “孩子他爹,缙儿五岁出口成诗,他日必中进士……”
    许多亲切的面孔一一闪现: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老师、他的妻子、他的孩子……
    所有的声音都消失,所有的画面都消散,他的世界陷入彻底的黑暗……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鞭炮声从远处的街道上传来。
    雪地里,一群麻雀惊飞而起,停留在残存着积雪的树梢上。
    树枝轻轻晃动,一小块积雪从树上掉落,砸在一名锦衣卫的黑色斗篷上。
    碎裂的雪块顺着锦衣卫的手臂滑下,落在雪地里一颗蓬头乱发的脑袋上。
    那是颗中年人的脑袋,很突兀地立在雪地里。
    那个脑袋双眼紧闭,嘴唇已经发白。
    一只长着厚茧的大手,在那颗脑袋的鼻子前停留片刻,快速收回。
    一名身穿黑色披风的锦衣卫校尉站在树下,打量着那位埋在雪地的大学士,轻声嘀咕:“断气了?这么快就冻死了?”
    嘎吱嘎吱,锦衣卫校尉踩着厚厚的积雪与落叶,快步走向路边的一队人马。
    “禀指挥使,解缙已经断气。”校尉向指挥使纪纲禀报。
    骑坐在马背上,纪纲嘴角微微勾起,望了一眼远处的雪地:“解大学士,你已经很幸运了,还能留下个全尸。若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你就是身首异处,下辈子别再这般傲气了。”
    “大人,仁义。”镇抚司庞瑛适时地拍马屁。
    “仁义?”纪纲嘴角微翘,随即大笑,“哈哈哈!咱们确实太仁义了!”
    庞瑛也跟着嘿嘿笑。
    收敛笑容,纪纲瞥了庞瑛一眼:“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禀大人,解缙一家已经全部收押,改日将发配辽东。”
    “查抄时,有没有找到解缙说的那几张古字画?”
    “大人,已经送到您府上。”庞瑛直言不讳。
    纪纲点点头,又问:“汉王那边有什么动作?”
    庞瑛低声回答:“汉王已经在鳌山动了手脚,只待今晚皇太孙前往午门观灯……”
    “陛下今晚会去午门吗?”纪纲突然问了一句。
    庞瑛轻轻摇头,低声道:“陛下要到上元节才会驾临午门,今晚由皇太孙代表陛下查验。”
    没有任何表示,纪纲轻轻拉了拉缰绳,双脚一夹马肚子:“回府衙。”
    天空渐渐昏暗,黑暗彻底笼罩了北京城。
    一盏盏花灯逐一点亮,北京城刚修葺一新的午门变得热闹起来,前来欣赏花灯的百姓络绎不绝。
    两天后便是上元节,上元节赏花灯是年俗。
    今年,皇帝留在北京过年,上元花灯节更为隆重。
    自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朱棣宣布上元节在南京午门宴请文武百官,并在午门外搭建鳌山灯棚,邀群臣与百姓一同观赏鳌山灯三天。
    今年是第三年,皇帝在北京过年,因此,南京与北京两地都举行鳌山灯会。
    “鳌山”源于上古神话“巨鳌戴山”,是背负蓬莱仙山的巨大灵龟。
    鳌山灯,寓意万民祈福、江山永固、盛世太平,是吉祥繁荣的象征。
    鳌山灯,最早源于北宋,是竹子、木头等为骨架搭建的多层巨大灯棚,架子上绑系着各种彩色丝绸,悬挂成千上百盏花灯。
    到明代时,鳌山灯的规模更大,花灯的样式更为多样,有华盖灯、方形宫灯、球形宫灯等等。
    除了花灯,鳌山灯还悬挂有各式神佛人物画像,有些还在灯上写下字谜。
    每逢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百姓还能观看烟花燃放,观赏百戏表演等活动。
    “殿下,后天灯节才开始,您看北京城的百姓,他们都已经迫不及待了。”中军都督同知马旺领着皇太孙朱瞻基检查灯会的筹备。
    “人是真多,你们准备的鳌山灯搭建好了吗?”朱瞻基一边走,一边询问都督同知马旺。
    马旺指着远处的高大的鳌山灯:“殿下,您看,鳌山灯已经搭建完毕,打算今晚开始点亮所有花灯。请殿下移步鳌山灯,这第一盏等就由殿下来点吧。”
    “这灯谁点都一样,咱们先去看看。”
    说着,朱瞻基与马旺一同走进鳌山灯的巨大灯棚中。
    就在这时,广场上放起了烟花。
    一朵朵烟花冲上天空,在天上绽放,十分绚烂。
    不知是谁撞翻了烟花装置,原本射向天空的烟花突然射向鳌山灯的灯棚。
    “不好了,着火了!着火了!快逃啊!”
    一个惊慌的叫喊声,在午门外的广场上响起。
    逛花灯的一众百姓四下逃窜,拥挤不堪,负责灭火的水龙队根本没法进入广场。
    巨大的鳌山灯棚子窜起了一股股火苗。
    看到鳌山灯棚起火,都督同知马旺连忙对朱瞻基道:“殿下,灯棚着火了,您快跑!”
    朱瞻基皱起眉头。
    四处都是人挤人,两个出口都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往哪里跑?
    【注】
    《明史.解缙传》:“(永乐)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迁辽东。”